课文《蜜蜂》的教学反思
微文呈现整理的课文《蜜蜂》的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课文《蜜蜂》的教学反思 篇1
很羡慕别人的课堂总能那样的淡定从容,而自己总过于急躁,每每上课总容易钻进自己设计好的死胡同里。今天的课,我又把自己带进了这样的胡同。
《蜜蜂》是一篇说明文,选自《昆虫记》,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这样的文章是很难有语言的情感点可以抓的。在备课的时候,指导老师给我的意见是能在潜心读文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说明文用词的严谨,同时进行语言的内化训练。
于是,我做了这样的设计:首先是走进《昆虫记》认识法布尔,让学生对这本书和它的作者有初步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在初读的时候,整体感知,能简单叙述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从叙述中,对法布尔有个初步认识,知道他是个喜欢实践,实事求是的人。接着走进他的实验,读第二自然段,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的过程,并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联系把话说清楚说明白,并从“做白色记号”、“两里远”等地方对比感受作者是个考虑周到、思想周密的人,从而对作者有了进一步认识。最后,是就“推测”一词,联系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推测,使学生感悟要做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然而,我我在课堂上心中装满的都是自己的设计,跳不出设计来看课堂,结果就把自己拉进了一个狭小的空间——这是我今天犯的最大一个错误。今天,听了评委老师和指导老师们的许多建议,纵观自己的课堂,我觉得自己有这样的缺点:其一,教师自己的语言过于理性,和学生之间拉开了距离。三年级的孩子,我们和他沟通的时候,应亲切点,平和点。其二,上课应该有时间概念,哪个环节上到什么样的度,需要多少时间,花的这些时间里如何紧凑而有效,是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思考的问题。其三,课堂是活的,学生是活的,老师就应该灵活机智的变动自己的教学,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点明的就直接点明,需要细细引导品味的,就应该给学生多点时间。其四,课堂的着落点在哪里?课堂中我要如何把握好一直在变动中的课堂流程,学会倾听,并在倾听中捕捉有效的着落点呢?也许我只有在多锻炼,多留心自己平时的课堂才能找好这个点了。
这节课,在很多的细节上也是值得我再重新思考的。
1、谈话导课时候,我从《昆虫记》到他的作者的介绍,已经吸引了学生想去看这本书,可是却又出现了两句三年级学生根本就不熟悉的评价这本书名言,这个出示等于落空了,也许我是太想在课堂表现自己的思想了,想把自己读到的东西都呈现出来,而忘记了学生,他们能读懂没有?我不可能在课堂上置办一桌的“满汉全席”让学生去逐一品尝那!所以,以后备课的时候就应该思考我所以呈现的东西学生能不能理解。
2、在教学生字的时候,我不能过高的估计学生能力。还记得有位老师曾经说过,有时候我们要把“果子”挂得低一点,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样他们才有信心有兴趣学习。而我今天居然敢在根本不熟悉这个班的学生的情况下,去拼音直接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结果在这个环节花了很多时间,以至于后来学课文变成了“赶集”。同时在生字词教学中也留给自己一点思考,我们该如何让字词教学有效落实??
3、老师不要把心中的答案看成唯一。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时候,我让学生简单的叙述课文主要内容,其实目的就是为了训练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他们叙述得简洁完整就可以了,不一定要说得和我想的一样,可是我太追求自己的.东西了,就想他们说的和我的一样,这样的错误在这节课出现了好多次,这里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老师如何做到心中有“物”,又做到心中无“物”,这两个“物”值得我思考。
4、如何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是篇说明文,作者用词的严谨精确是我们要抓的一个训练点,如果我没在以上环节中浪费时间,那么我应该以初读感知,叙述课文主要内容时候,初步感受法布尔是个喜欢实践,实事求是的人,然后在走进他做的实验中,让学生学会概括实验过程,并能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实验表达清楚,从他做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体会作者思考的周全,和思想的周密。再由作者在观察后的思考和猜测,体会他为什么做这样的推测,再次研读潜心研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体会用词的准确,并让学生也用上表示推测的词语,写写说说自己会做怎么样的推测,这样就把语言的训练点抓住了,而且,在读和练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一点,是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要做个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人。
课上完了,留给自己很多的思考,忽然发现自己觉得特别遗憾,也许有了遗憾是件好事,因为知道遗憾就是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才知道怎么去改,这才是上课的最大收获吧。
课文《蜜蜂》的教学反思 篇2
课文《蜜蜂》的教学反思(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文《蜜蜂》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蜜蜂》的教学反思 篇3
《蜜蜂》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了他所作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课文的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试验步骤非常清楚完整。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不仅让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而且要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本课的重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得,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我在讲授新课之前,首先让学生进行了自学,自学内容包括生字词汇的认读书写,其次,就是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后是优美句子的欣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三年级的教学重点之一。对于三年级的语文教学首先是从字词句段开始的,这样让学生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开始,从字词句段到整篇课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而理解段落文章大意。不能让学生直接从概括文章大意开始,这样容易产生问题,学生一开始就有可能被难住,而就此产生抵触情绪。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我也发现了这个现象,学生如果直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设置了障碍,学生在回答问题是产生了很多分歧,存在很多疑难问题。对于课文的学习应该先从字词句段开始,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简单的地方开始,这样由易到难一步步进行。
在自学搜集资料时,也出现了问题。由于缺乏指导,孩子只是盲目德尔搜集资料,而不能进行分类整理,甚至搜集了一些与课文无关的资料。所以在以后搜集资料时应该给与一定的指导,给出一定的指导,让学生明确搜集哪些资料,怎样搜集整理资料。
在学生理解读课文受到的启示时,给学生一些明确的`答案。其实这样是不可取的。这一部分是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能回答多少算多少,无需给予一些限定,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也不准确,对于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也不准确,小三年级主要集中于字词句段的学习,一步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将新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先通读整个单元的课文,然后再阅读教参,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课标制定出切合实际教学情况的教案。在讲课的过程中,既有收获也发现了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改正自己的不足,注意向老教师学习,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课文《蜜蜂》的教学反思 篇4
我在《蜜蜂引路》第二课时设定的
教学目标是
1.默读课文,理解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简单画出线路图。
2.巩固字词,会写“附近、谈”3个字。
3.区分“往常”与“常常”表不同的意思。
4.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养蜂人见到列宁时惊讶的语气,并体会人物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的特点。在这节课里,我能按照预设的目标进行教学,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思想,让学生反复读书,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含义,并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如:小组合作、同伴交流、师生对读。并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利用简笔画画出列宁怎样通过蜜蜂找到养蜂的`线路图,在学习第四自然时,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朗读课文,理解文中“惊讶”一词。
从整节课来看,
老师在时间的把握还有待加强,以致于这一节课的写字教学目标没有完成;
2.学生的自主性不足;3.教学流程不够流畅,语言不够精炼;
4.前松后紧,以至后半部分的教学较尴尬,在进行人物对话时,没有明确好旁述的分工。
在今后在教学工作中,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贯彻和落实好新课标的理念,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并落实好。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总之,教与学都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