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傅雷家书有感

2025/09/30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傅雷家书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1

刚翻开《傅雷家书》第一章,我读出的是一种忏悔的语气。“孩子,我不该虐待你,我永远对不起你。”这不太像是一个父亲写的文字。他还说:“在家里对你和妈妈做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

这我就好奇了,他们两个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让一个父亲低下头。于是,我查到了一些傅雷的“光荣事迹”。

傅聪在楼下练琴时,傅雷在楼上监督。一走调,傅雷就会大骂,甚至抓着傅聪的头往墙上撞。5岁时,傅聪在客厅写字,父亲在吃花生,不知何事就火了,“顺手抡过来蚊香盘,击中鼻梁,顿时血流如注。”傅聪向杨绛诉说:“爸爸打我真痛啊!”

打个耳光不算什么,傅雷还把傅聪绑在自己家门口,让邻居们都看到,以此警告傅聪:不听爸爸的话,后果很严重。傅雷很在意做父亲的权威感,两父子经常因为“乐”见不和而大吵。

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傅雷勃然大怒,大骂傅聪“太狂妄”,“才看过多少书”。傅聪转头就离家出走,跑去父亲好朋友毛楚恩家住了一个多月。直到傅雷的姑父去世,让傅雷感慨“人生在世何其短促”,他想通了父子之间没必要这么较真,让小儿子傅敏陪着妈妈一起去把傅聪接回家,两父子才终于和解。

书中还有一句让我充满困惑的话: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原来傅雷幼年丧父,所以母亲对他的教导也是这般无情的。这大概就能解释傅雷性情有时为什么会比较极端了。

其实傅聪去国外读书,对这父子二人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距离让二人都冷静起来,理性起来,尤其珍惜用文字进行的有限沟通。书信中的沟通会变得更加有条理,这为后来父子二人的和解奠定了基础。傅雷在书信中反思之前爱孩子的方式,可以说这一封封家书,不但陪伴傅聪走过最孤单的国外求学期,也让傅雷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父亲,成为亲子教育的模范。所以说交流沟通是能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好的方式。

《傅雷家书》给我印象深刻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在字里行间内穿梭的问号。那边的琴还好应付吗?节目单有没有寄来?衣服究竟做了几套?做工满意否?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大串问号。我觉得傅雷与孩子之间心有灵犀,孩子经历过的,他似乎都陪着一同经历,甚至想的比孩子更要周全。这个时候我能体会到的就是一位父亲真挚的关心与无微不至的体贴。

在我的生活中,好像也经常听到过这种提问:今天的物理课难吗?今天在学校过的怎么样啊?学校食堂今天吃什么了?而当时我的内心反应却是——亲爱的母亲大人,你的`问号是否太多了?我正手忙脚乱地收拾东西,这么多问题,我哪回答得过来啊!但自己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竟还会觉得傅聪不通情达理。

傅雷在信中曾说:“你的消息对我们永远是新鲜的。”这大概也是我的父母关心我时的感觉吧。爸妈伴随着我们长大,他们不希望错过我们成长的一点一滴。其实父母的爱总是藏在生活的细节之中,就像傅雷一样,爱子之情犹如大海澎湃深沉。正是通过这么多的交流沟通,他才与儿子成了知心朋友。

妈妈也曾是个小女孩,还怕黑,怕虫子会掉眼泪,会笨手笨脚被针扎到,却温柔了我,温柔了岁月。爸爸也曾是一个小男孩,天不怕地不怕,喜欢打打闹闹,还闯祸,却罩住了我,罩住了这个家。我是第一次当孩子,你们是第一次当父母。所以当我面对这些生活中的琐碎的提问时,会认真地、耐心地回答,因为我知道那是父母最真挚的爱。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2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是傅雷的墓志铭。

“赤子之心”指内心纯洁,心无杂念,执着于艺术的追求之心。傅雷正是一位怀有赤子之心的伟大父亲。

傅雷在一封封家书中教导儿子做人的道理,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正是这样的一位父亲,教出了两位国家栋梁,教出了两位将做“人”道理熟记于心的人。

傅雷执着于“礼”。“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搁在腿上或膝盖上。”这是傅雷教育儿子在饭桌上的“礼”。这也教导我们,作为一名“教养的青年”,哪怕是一些小事也要用心对待。

傅雷十分关心儿子的音乐之路,他与儿子之间甚至有过艺术间的激烈争论。他告诫儿子过多的音乐会麻痹人的感觉,长此以往,有成为钢琴匠、奏琴机器的风险。傅雷虽并不专攻音乐,但能根据经验作出推断,并与儿子平等地交流,恰恰印实了傅雷对儿子的关心。同时,这种主动了解各行各业且略知一二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傅雷总能用寥寥数语,道出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语句。这不仅源于他个人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感悟理解,更源于一位父亲为儿子竭尽全力的爱护之心。而这种信念贯彻了全书,虽然一些叙述看似是在与儿子平平淡淡地谈着过去的事,但这些事却能让人从中学到些许道理。傅雷对儿子的关心,细微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见其关心之细,与此同时,一个伟岸的.父亲形象便屹立在我的眼前。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体悟到了父母对远在他乡的孩子的爱,这爱是浓烈且深切的,让人不禁感叹:“我能有这样一个父亲就好了。”但羡慕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要尝试着去交流、去改变,向傅雷学习,让爱被理解。这也告诉我们,不要随意抱怨,要行动起来,去改变不完美的过去,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傅雷家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傅雷也是一位好父亲。从这本书中,我学会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在生活中我也要做一位懂得礼仪、孝敬父母的儿子,在将来也更要做一位像傅雷一样的好父亲。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3

在我的认知中,《傅雷家书》是一本普通又奇特书,它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在书中,他为我们介绍了如何与两辈人相处,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它使我感受颇深。

在下午,美丽的朝霞为我们送来淡淡的光,正好适合读书。手捧《傅雷家书》,桌上放,一杯淡淡的幽香的茶叶水,让我走进了书的世界。在书中我看见了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关心与牵挂,他不仅关心儿子的音乐,并且关心儿子的.礼仪,希望他能够做到两方面兼得。在书中,他更是与儿子形成了一种朋友之间的交谈,与儿子敞开心扉。在我看来,他们父子之间的相处模式更应该让我们好好学习。在我看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有隔阂,像傅雷和傅聪之间的关系更是少而又少。在孩子们看来,父母,又唠叨又烦。但在父母看来,他们觉得孩子又叛逆又不爱学习。这些促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傅雷与傅聪更像是处于同一种地位,他们互相探讨着自己不同的看法,并采纳对方的意见。这让我想起了在我们这个时代,让人们总感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地位,犹如君主与大臣之间的关系,这就使孩子们的叛逆发挥,他们总觉得父母对自己所有的都是唠叨与嫌弃。而父母又觉得孩子不争气,并不与他好好沟通。这也就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大间隔。在我看来,在《傅雷家书》中,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的相处中,青年人应该理解长辈的感情,并尊重老人的意见,与他们好好沟通。而长辈应该克服落伍,不够耐心,迂腐,

不太讲究说话技巧等弱点。我认为傅雷的意见十分符合现在大多数家庭应克服的困难。这会使大多数家庭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使孩子更加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家长更加懂得孩子的内心需求。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技巧,更加让我懂得了青年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所以它不仅是一本教育书,更是一本成长书。

读完这本书后,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方法,以及自己在人生路上不懂的问题的答案。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4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后成“家”,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的镜子’,不论在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艺术的,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的原因,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