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语文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别、到、那、都、吓、叫”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冷静、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发明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一、指导看图,从图中质疑。
1、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看不懂得吗?
学生质疑,教师归纳问题:(1)爬出来的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当时的情况怎样?(2)是谁救了他,他是怎么救的?
二、揭题释题。
1、板书课题,读题。(1)知道“司马”是复姓。(2)识记司,组词。
2、简介司马光。(学生或教师)
三、初读感知,合作初步解疑。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识记生字。自主选择生字识记,组内推荐,全班反馈。(采用各种形式认读生字,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考虑问题(1)(2)
4、小组讨论推荐读懂的问题。
四、再读感悟。
1、学习1~3段,解决问题(1)。
(1)借助插图了解大水缸的位置和这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理解:不小心。
启发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
(3)朗读指导。
2、学习4~6段,解决问题(2)
(1)看图读文了解别的小朋友的表示,板书:哭喊叫找
小组讨论这些小朋友当时是怎么想的?
(2)讨论司马光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划出司马光的动作。理解:使劲砸。
(3)质疑释疑。(针对课文内容提问,自由解答,教师引导)
4、你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他吧!
5、朗读指导。
五、学会背诵技巧。
教师引导,让学生悟出背诵的方法: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
六、指导书写。注意偏旁在左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七、拓展训练。
假如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
要求:大胆想象。
八、作业安排。
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九、板书设计
20 司马光
都慌了
掉进缸里 别的小朋友—————叫 喊 跑 找
没慌
司马光———————拿砸(几下子) 得救了
(遇事不慌机智勇敢)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里所包含着的浓浓的父母之爱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会背的同学可以轻轻跟老师一起背:《妈妈的爱》。
(背完后)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文章。(板书:学会看病,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勾画词语。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检查生字词,指生认读,小组读。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重点指导理解以下词语:
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
按图索骥: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去做。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中不安。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1.各自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3.全班讨论。(1)你从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2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就读有关句子。)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
3.说说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4.理解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同桌合作读课文,并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
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师点拨,并指导朗读。
(1)“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回改变了主意”、“立刻心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这些语言和心理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和真情包含其间。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很担心,后悔与自责。
(2)“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后悔,我想……”、“时间是艰涩的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体会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5、说一说
文中的母亲棉队生病的孩子并没有及时给孩子看病或送进医院,此时你对这位母亲一定有看法,请你说说吧。(全班交流)
五、拓展
请把文中的母亲与自己的父母比较一下,在自己生病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的父母说呢?请写下来吧,回家拿给父母看看,看后请父母也写上几句。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背诵。体会奉献的快感。
课前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轻音乐伴奏带、图片、泉水、赞美泉水的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一杯泉水,让生选猜后尝,得出泉水结论。
2.启发学生说说泉水的特点。(可以从出处、颜色、形态、味道等方面来说)
3.泉水从山上一路欢快地走来,看到了些什么呢?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
二、示范朗读
1.教师放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学生边听边看书中插图并圈出本课生字。
三、自学生字
1.学生运用查字典、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同学、问老师等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共同学习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交流
1.师用投影出示生字,生汇报。
2.出示“杜鹃花”图片,结合插图,通过形象感知认识“杜、鹃”,并可结合姓氏识记“杜”字,联系学过的“鹊”识记“鹃”字。
3.借助图或实物认识“瓦罐”,学认“罐”字。
4.在探究“天然水塔”的过程中,认识“塔”字。
5.师去掉拼音,生齐读生字。(平、翘舌音多读2遍)
6.游戏:送小拼音回家(把生字和它对应的拼音放为一组)
五、指导书写
1.要写的字中左右结构的字较多,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总结“月”字作“旁”以及在字的左下时的变化规律上。结合第四课的“骨”字,将“骨、鹃、股、脆”四个字在田字格里放大,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
2.此外,还应提醒学生注意:“塔”字右下是“合”,中间的短横不能少;“泉”字下边是“水”,竖钩右边是两笔,不要合成一笔;“脆”字右下的“”,不要写成“巳”。
3.教师范写要漂亮,学生先描红再自己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流利朗读
1.同学们已经和生字做了朋友,那一定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引导学生练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师及时评价指导。
4.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泉水》一课。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二、再听全文,感知内容
1.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闭上眼睛,请一名同学把全文朗读一遍。仔细听,泉水是从哪里来的?最后要流到哪里去?(师给配乐。)
2.交流问题,板书:石缝大海
三、分节读悟,感情朗读
(一)1—2小节。
1.师提问题泉水是怎样从石缝里出来的?他出来时心情是怎样的”生自己读1—2小节,划出有关语句。
2.交流(冲,表现了泉水快乐、激动的心情。)
3.指导朗读,个别读个别句子,分组读,齐读,要读出泉水快乐、激动的心情。
(二)第3—7小节。
1.师:刚才我们用“带着问题读课文,再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最后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方法学习了前两个小节,学习效果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还运用这样的方法学习3—7小节。边读边想:泉水流过哪些地方?一路上遇到了谁?
2.学生带问题自读课文,自读读,指名读。
3.学生汇报自己所理解的内容,引导生通过“来吧,来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唱吧,唱吧!我的琴声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等句子的理解体会泉水乐于助人、团结协作、乐观奋进、勇往直前的精神。
4.听录音想象:泉水流到大海以后会遇到些谁?会说些什么?
5.个别上台交流表演。
6.齐读后思考:泉水到大海以后,又把自己献给了谁呢?(板书:献给美好的生活。)
7.指导朗读:通过教师引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要读出泉水自豪、欢快的语气,突出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出泉水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1.师:本文的语句优美,小朋友一定很喜欢其中的一些句子,喜欢吗?下面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朗读或摘抄或背诵你喜欢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喜欢好吗?
2.学生准备、交流。
3.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喜欢那一小节就站起来读。)
五、选择背诵
师让学生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六、总结
1.泉水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它的味道特别甘甜,你们想不想品尝一下?(想)
2.品尝后简单交流一下感受。
3.泉水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美好生活的精神特别令老师感动,因此老师为泉水写了一首歌,想听老师唱吗?
4.歌曲:师唱完第一段后,学生自己编歌词唱。
5.讨论延伸: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人就像泉水一样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
板书设计:
石缝
水池多山里的姐姐
泉水
平地清杜鹃花
山坡甜果树
献给美好的生活
山谷美百灵鸟
大海好多飞流的泉水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生活中感受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摘抄有关春的诗句,上课备用。
2、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3、老师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研读春草图,品味语言。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提到春,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一提到春,我们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有无数的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从黄鹂、白鹭的角度来描绘春天;“京口瓜洲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还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找到的诗句?(学生交流)。现在让我们来一起学习朱自清的《春》,看看作者又是怎样来写春的。
2、配乐朗读课文:
要求:
⑴ 听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⑵ 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多媒体课件显示):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 )
2、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些词语表现出?
(盼春 盼望 来 近。)
3、作者从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
(草、花、风、雨、人。)
⑷ 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赞美 像刚落地的娃娃 像小姑娘 像健壮的青年。)
听读之后,学生朗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上述四个问题,全班交流。
3、检查预习:
注音:
捉迷藏 散在草丛 酝酿 应和 黄晕 披蓑戴笠
抖擞精神 繁花嫩叶 朗润
释词:
呼朋引伴 宛转 朗润 花枝招展
二、研读与赏析
1、第1节写什么?此时春天来了没有?哪个词可以看出?
2、第2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有什么特点?你认为用得好的词有几个?
3、第3小节写出了小草的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里?
4、除了小草以外,作者还写了谁的活动?你从哪些词中看出的?这些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小组讨论完成。
明确:
1、写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盼望”连用,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
没有 近
2、“朗润” 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山色由暗变亮,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
“涨”写冰雪融化、水位升高的特点。
“红”形象的写出了春日融融、给人温暖的特点?
3、“偷偷”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经意间悄然而出的情态。
“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
“嫩嫩”写出小草的质地。
“绿绿”写出小草的颜色。
“满是”写出小草范围很广。
4、人的活动。坐、躺、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这些动词写出了春回大地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孩子们嬉戏的情景令人陶醉,让人难忘。
5、背诵这三段。
三、联想运用
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在厚厚的土壤覆盖下等待了一个冬天的小草,在春天到来之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与活动?写下来,不超过50字。全班交流,并作出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另外四幅图,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1、字词。(略)
2、背诵课文。(略)
二、研读与赏析
1、春花图:
默读课文,完成:
⑴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⑵ 本段文字描写非常细致,表明作者对春花作过细致的观察,说说作者观察了纯花的哪些情况。
讨论、交流:
明确:
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桃花、杏花、梨花争春的热闹场面。更显得生机盎然。用比喻的句子,如:“像火”“像霞”“像雪”“像眼睛”“像星星”具体生动。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
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野花“眨呀眨”的“眨”,能够绘声绘色,刻画出勃勃生机的景象。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像眼睛”“像星星”是花的形态;“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是花的色彩;“花里带着甜味儿”是花的气味;“成百成千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是花里传出的声音。作者观察了春花的形、色、味、声,因此作者对春花的描写才会有态有声、有色有味。
2、按照上述的学习方法,分组学习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⑴ 各小组讨论、交流,老师点拨:
春风图:
风是无形的,难以描绘,可作者却把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是怎样做到的?
风是无形的,可作者调动了人的触觉、听觉、嗅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由此可见,观察大自然不仅仅用眼睛,还要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这样的观察才会细致,才会有细致的描写。
春雨图:
春雨有什么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些特点?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谁能说说杜甫是怎样写春雨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由静景到动景,从人物到景物,有近写到远。
本段文字抒发了作者对春雨的什么感情?你是怎样看出的?
迎春图:
人们通过哪些活动喜迎春天?用书上的语句表现。
⑵ 再读课文,仔细揣摩,试着背诵。
⑶ 这五幅图,你最喜欢哪幅,说说理由。
学生自己谈看法,全班交流。
3、比较五幅图:
⑴ 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之间的异同。
(从特征、写法、角度、修辞方面比较。)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结合 拟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排比、比喻 春风图 和悦 触觉、嗅觉
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
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相同点: 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相关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⑵ 迎春图与其它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
其它四幅图层层铺垫,很好衬托了迎春图。
4、最后三节的学习:
最后三节是赞美春天,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比喻句,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告诉人们,春天在发展、在成长。
5、综观全文,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⑴ 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的”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钻”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这样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竟相开放的情景。
⑶ “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桃花、杏花、梨花热烈开放时绚丽的色彩。生动感人,富有生气。
⑷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一个“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突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⑸ (野花)散在草丛里。
“散”有分散的意思,写出了野花之多。
三、体验与反思
《春》是我们所学过的不可多得的美文之一,结构匀称,语言清新、生动、形象,使人充满向往之情。同学们是否想过,作者把文章写得如此好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小组讨论、交流:
观察细致,留心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特征。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语言生动形象。调动人的感觉器官,使难写的事物形象突出。我们在平日学习中,要勤观察,抓特征,多揣摩,多练笔,多读书,活运用。
四、拓展与延伸
交流有关春的诗句。
五、作业
根据这节课学到的观察景物的方法,认真观察我校的景致的布局、特点,抓住特征,以“春到校园”为题,写一篇文章,400字左右。
六、教学体会与反思
《春》是一篇充满诗意的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描绘了大地春回,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的希望,从而激发人们在大好的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本文声情并茂,适合朗读,因此读是讲授本文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在讲授本文时,以读贯穿全文。采用听读、齐读、自读、默读、朗读比赛等方式,以读带讲,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拓展与延伸及作业的设置,五大版块的设置处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因为本文生动形象,明白易懂,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欲望很高,即使是平日很少发言的学生,也抢着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学生熟悉的东西,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从学生对本文的积极参与,对本文语言的玩味、赏析、运用中可窥见一斑。
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教材只是用来教会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运用。教是为了不教,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那是老师的最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