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微文呈现整理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1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2
从课前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入手,自然地过渡到小朋友去春游划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出示第一幅主题图,先让学生观察小朋友来到美丽的公园划船,玩得可开心了。再仔细观察第二幅主题图,让学生帮助图中小朋友解决问题,最后出示第三幅完整的图,让学生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学会收集有用信息,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了解用递等式计算来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意义的背景之下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乘除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并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最后,通过帮老师给小朋友“分矿泉水”、宣传牌上三角形的数量、以及后面的《知识城堡》上所有的练习,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乘除两步运算算理的理解,从而提高读图、识图、语言表达图意和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情景的创设
在新课前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再通过帮助图中小朋友解决在春游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在巩固练习中解决帮老师给小朋友分矿水问题等情景的创设,以及后面《知识城堡》上的多种练习的训练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近。
(二)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在整节课中我就非常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例4的教学中,特别是主题图呈现的顺序,我考虑了很多种呈现方式,先出示第一副图,还是先出示第二幅图,或者两幅图同时呈现,最终我还是决定先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可以读到哪些数学信息,然后我再出示第二幅图,问学生小朋友在游玩时碰到一个什么问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最后出示第三幅完整的图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要整体观看两幅图的欲望和需求,从而让学生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在指导学生练习时,主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看图、读图的习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可列分步式,也可列综合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用两种以上方法进行解答。
(三)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整堂课中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进行板演,关注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我并不时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谁能看懂这个算式?”,“这样的算式你理解吗?”,“谁能解释一下这个算式吗?”注重学生的错例分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这样算,你的理由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值得思考的三个问题:
1、主题图的呈现顺序怎样更合理,编者的意图是什么?
2、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扶”、“放”的“度”?
3、递等式在第四册整册教材中只有本节课出现,而且在课后的练习中没有要求学生用递等式计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课堂上向学生介绍递等式及写法,让学生对递等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懂得两步计算式题在计算时还可以写递等式计算,对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练习中用这样的写法进行计算,但不要求全体生掌握这种方法,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3
二年级数学 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简单应用题的提高,是学生思维的飞跃。
在教学这部分时我有两点感受:
(1)、学生读题的习惯不是很好:不会看图,弄不清题意,对于图文的题目不会综合分析,题目里面隐含的条件较难找出来,因此导致诸多错误。比如:画面上有两个筐,框里放8个西瓜,问题是:6个筐里放多少个西瓜这道题用一步计算的同学真不少,他们看一遍就做,8×6=48,没有看见图中画的是两个筐,你必须想一个筐里放的是4个,才能算6个筐里放多少,应该8÷2=4(个),4×6=24(个)。
(2)、有的学生只看教师判的对错,自己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比如:整理和复习第三题,让学生看图提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要运24筐水果,一辆三轮车每次能运4筐。可以提出“几次可以运完”或“要一次运完,需要几辆三轮车”第一种做法,24÷4=6(次)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第二种做法,24÷4=6(辆)只有一部分的人理解,但说不出理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目的过程。
1、充分利用小组开展讨论,整理出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做到能完整表述应用
题。学生能在讲题的过程中,保留有用信息,通过有条理讲题,理解题意。
2、尽量让学生多说,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3、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对中间问题,理清解题思路。
4、教师在细致分析每一道题时,要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不要一味追求标新立异。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4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教务长解决问题的方式,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习惯的不同,常常会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独特性的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尝试各种算法的多样化。
例如:人教版数学第四册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3时,我把例题改成这样:小丽带100元钱要给妈妈买一套衣服。下面表中是上衣和裤子的不同价钱,并用打"√"表示一种买法。你有几种不同买法,用打"√"表示,求还剩多少元呢?
师:同学们,小丽是一位很懂事又很孝顺的好孩子,用自己获得的100元奖学金,要买一套衣服送给妈妈,如何买这套衣服呢?你们来帮一帮她,出一出金点子好吗?(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采用了多样化的解答方法)
师:谁想先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好的金点子?
生:我是这样买的,先用100元买一件最好的上衣56元,再买一条裤子用43元,还剩下1元我搭车回家。100—56=44(元)44—43=1(元)
(师及时表扬肯定,并板书)
生:我有不一样的,我用100元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都是45元的,剩下的10元钱,我买一个文具盒自己用。(同学们都笑了)
45+45=90(元)100—90=10(元)
生:老师我这样行吗?妈妈平时的上衣比较少,我帮妈妈买两件上衣,一件是52元和一件是48元的.,没有钱可以买裤子了。(同学们纷纷鼓掌)52+48=100(元)
生:我还有不一样的,我选一件上衣52元,再选一条裤子45元,拿出100元给售票员阿姨,找回3元;再买一张贺卡3元写上祝贺语送给妈妈。52+45=97(元)100—97=3(元)
(还有好多学生纷纷说出他们的好点子)
师:同学们真棒!真细心!想出了这么多好点子,小丽一定很高兴。
课后评析:
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于肯定,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多样化。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愉悦,而且还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