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皮囊读后感

2025/10/19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皮囊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皮囊读后感 篇1

刚看完日本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就来看蔡崇达写的《皮囊》,其实之前听说过这本书,但都没有时间去看,原本打算看完前几天在淘宝买回来的书籍,后续再买这本书回来看的,那想到手机弹跳出来一个微信读书,让我下载看书,因为为了保护眼睛,我已经很久没有在手机上阅读了,都是买纸质书回来看,但这次还是破例在微信上看书了,而且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他让我了解到皮囊只是人来到这个世界的一具皮囊,看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蔡崇达的灵魂是否万里挑一,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看完这本书,让我认清了自己和内心,从这里我认定了人活着的时候,应该如何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走什么样的道路,该如何对待自己的这具皮囊。

1、当我看到他描写父亲时,从他父亲离开,回来.留下.生病,锻炼到绝望再到离开,我瞬间泪崩了,一个真正写过文字和感受过亲情的人都知道,他是在深抠自己心上的文字,不经过深挖和对过往深刻的回忆和眷恋很难写出这么深刻动人心扉的文字。

他父亲瘫痪时,他为了能攒钱带父亲去美国看病,不停的工作,几乎很少回家,直到父亲不幸意外过世,他看到自己那张已经被父亲摸的发白的照片,他后悔了,父亲其实想要的其实是希望他能多回来陪伴他。

那一刻意识到了这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们多少孩子打着为了父母能有一个幸福安康的万年,在外奔波忙碌常年不回家,其实父母要的不多,只想孩子能一年内多回家几趟陪陪父母。

而不是等父母有一天离开了再去懊悔,为什么没有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好好珍惜。

2、读到天才阿展哪里我也沉默了,一个天才拥有一个缺陷兔唇,他通过自己出色的高标准和领导力,让一帮小朋友臣服与他,但他却只是把他们当做锻炼自己的试验品,久而久之他的性格也养成了自己自私的个性,他如愿远走他乡上学,但他却用扭曲的思想看待自己的故乡甚至痛恨,一辈子都不愿回来,蔡崇达怕被他那些负面的情绪影响,开始远离他。

但天才阿展最终也没能如愿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蔡崇达努力过上了。

是啊!我们可以理解他的利用,但不能理解他的自私和对故乡的仇视,更不能扭曲自己的思想,同时一个人就算是天才,也不能太过于压迫自己,期间让我联想到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确有压力有压迫,但再大的压力和压迫也要一步步来,如果太过于在意和紧绷会让我们变得功力和自私,最终浮躁。

甚至在出现一些打击时,心里的安全防线会全数崩塌,有的心理强大的会再次站起来,不强大的可能会一直消沉下去,甚至有的还会选择自杀,这也是现在这个时代的通病,为什么平时很乖很听话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就自杀了的原因和罪魁祸首。平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和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把他们压的太累了,以至出现在一些挫折他们软弱的内心就承受不住了,所以只有选择离开。

3、读到厚朴时,我回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我们年少时那个不是打着青春谁不疯狂的旗帜,来挥霍自己短暂的青春岁月。

在蔡崇达务实和紧张的,计算一天睡眠需要多少时间,打工需要多少时间,还有赚学分和实习,厚朴却在组建跆拳道社,舞蹈社,音乐团甚至幻想和女人在一起缠绵的幸福画面,他活在自己的想象的世界里。

厚朴在遵从父亲告诉他一个故事,一个常青藤毕业生到某世界五百强企业面试,那企业的董事长问他,你大一干吗了?那学生回答,用功读书。读后感大二呢?认真实习。大三呢?模拟现实试图创业。你挥霍过青春吗?没有。你发泄过荷尔蒙吗?没有。然后那董事长就叫那学生出去,说你还没真的生活过,所以你也不会好好工作,等补完人生的课再回来吧。

他不觉得这是骗人的,而觉得是真的并且很认同,以至以这个为为例来挥霍自己的青春,从此越来越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开始不断的换女友,打架斗殴,活在空想的梦幻世界里不愿放低务实自己,以至黑狗达打电话让他劝劝厚朴时,他父亲却说,年轻就让他折腾吧!那一刻他知道,厚朴拥有这样的父亲,他是很难在改变了。

在后面厚朴真的迷失自己告诉黑狗达,黑狗达告诉他他愿意他会想办法为他像校方说好话让他回归学校从新开始学习进而完成学业,但厚朴却觉得这是看不起他,让他耻辱,最终一步步在空想的世界里崩塌崩溃,到最后自杀结束自己的一生。

这让我看到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的一句话有多重要,他有时候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人生轨迹,好比《人间失格》里的太宰治,他因为比目鱼的不愿坦白和坦诚,而是用高姿态告诉太宰治如果你好好听话,我会愿意帮助你的,而不是直接告诉太宰治如果你能去学校上学,你家里会承担你未来的生活费和学费,但他没有直接说明,导致在这里改变了太宰治未来的人生轨迹,厚朴也因为父亲常说的青春是需要拿来折腾的,从而改变了厚朴的一生。

这是一本认清自己现状和认识自己内心的书籍,愿我们从这本书中看清自己,未来更有意义的感受生活。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二月寒,良言它会像指明灯一样,为前进的人照亮正确的人生方向,恶言同样也会把人拉像最深的地狱,更甚至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人生轨迹。

皮囊读后感 篇2

就如同评书者说的那样,这是一本认心、认人的书。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了,我觉得我读的很慢,但我希望我能再读的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收获会更多,体察的更深切。

这本书的作者叫蔡崇达,以朴实的文笔在纸上敲打出他自己的成长故事,表面上读的是他自身坦荡荡的自然自白的成长经历,内心悟的却是风雨人生每个普通人一样却又不一样的蜕变历程。

故事是从他阿太(作者外婆的母亲)起笔的。故事的开头对阿太的落笔并不是特别多,但“皮囊”一词最早所得到的解释,是阿太所道。那时的作者还在上中学,在阿太在世的那段日子,阿太的做事风格,所说出口的话,从来都那么让人感到冷冰冰,看似对世事毫无情感情那般,对任何人和事的消逝都很淡然,很舍得。作者那时一直很不理解,觉得她是个很狠的人。尽管如此,他知道阿太是爱他的,她也爱着阿太。一次做饭时她不小心切断了她的手指,只是在厨房里很冷静地叫了一声,自己不以为然,全家人却都不安分了。阿太总对作者说的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当时作者没听懂,直到阿太走了的那一刻,他才明白过来:我们的生活本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混浊给拖住。阿太的性格和她所所说过的那些话,在早期给作者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阿太说的那句话,我从中也颇有感触,她把人生看的很清,不,是很清明,皮囊标志出生命和生活的限度,可是灵魂本身却永远活着。它不曾被限制,只是它被皮囊包裹着,因而,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它有了限度,所以人们要把生命和生活过值得。才不枉来人间一趟。

泪水来的那样猝不及防。

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父亲在世时的日子,他的父亲年轻风光过一阵子,然而这个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最后退化为孩子。

父亲某天一倒,而后的日子都是左半身偏瘫的状态。这一病,接踵而来的多次住院,让本不殷实的家底变得拮据,从刚病时的倔强和逞强,住院后回到家强行制定计划每天都要求自己去走路,走多远,多少点出发多少点到家,他以为只要这样坚持下去他偏瘫的左半身就能“活”过来,他就能很快就能像从前那样,做一个好父亲的角色。实际上,他走路只能艰难地挪着走动,站也很很难维持平衡,甚至随时摔倒。他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了,只是他不肯承认这样残酷的现实,而作者也和母亲在小心翼翼的陪着父亲演戏,他们彼此深知,谁也不能戳破,因为这所要承受的后果,谁也没有办法想象。至少在父亲活在自己的幻想里的那段时间,家里有了一点生气。然而最终这种状态被父亲所打破。日子一天天过,身体也越来越不争气,他最终低头于那再也无法恢复过来的左半身。读他父亲从满怀希望到希望一点点被磨灭,最终绝望。实在太令人感到心酸,看见一个人的一生被疾病所控却无能为力,然后就这么一步步走向绝望。颓废使他变成了小孩的模样,开始无缘无故发脾气,撒娇,哭泣,大喊大叫。完全放弃了自己应有身份的样子。可是他自己也不愿这样的曾几何时他也曾那般风光过,因为曾经那具"皮囊"健在,而如今,这具"皮囊"困住了他的灵魂,意志和欲望。他觉得他是个无用之人了。这是个悲伤的故事,世界上虽然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读的`过程中我还是忍不住设身处地的想:如果哪一天如这位父亲那般,左半身毫无感觉,走路也走不稳,总不明不白地就摔倒,笑到一半口水毫无察觉地流出来,然后发现别人望着自己时那惊恐的表情……。那一刻,自己一定会非常厌恶拖着的这具“皮囊”,一定也会如这位父亲般颓废和绝望。

写在后面,是作者回忆童年的玩伴和上大学时与朋友发生的故事,还有步入社会工作的感慨。其中那些儿时的玩伴,到后来某些渐行渐远的朋友,都对作者的思想产生过微妙的变化,这些也许都是是作者一路成长的历练和刻骨铭心的经历吧。但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我认为也最触及泪腺的,就是写父亲的这部分,父亲在的那段日子,作者的内心经受了太多太多,从前很多灰暗的日子,但那些灰暗的日子里也时常闪出过希望的光,母亲在父亲去世后坚持要建的那所象征着他们爱情的家,也是一栋即将被拆迁的家。建一栋即将被拆的房子,听起来很荒谬吧,但只有作者明白母亲,明白那所房子对母亲的意义,因为这个家是父亲发起的,往后的日子风风雨雨也是他们一家人一起走过的。

很多时候,在面对残酷的现实和困难前,真的快坚持不住的时候他不曾只一次地问过自己:接下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他当然知道没有人会回答,生活的沉重和黯然神伤的疲惫将这个少年的心一天天打磨的坚强起来,步步走向了成熟的自己,并较早的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和所要追求的东西,他是个孝子,是个早早懂事并学会要为家庭分担的少年。

更多的触感源于内容的真实感,读这本书的时候,会真切地感受到书中的一字一句步履不停地在你脑海里构造画面,是那种真实的,毫不虚掩着的视感,而你,在这个画面的每一个角落里,细看着他们的一生,倏忽间,某些细节,某些瞬间,某些片段,都会在你情感毫无预备的刹那,冲破先前的旧墙,成为你感情的新"霸主"。等到下意识反应过来时,才感到反复有一股噬骨的电流,从目光所至的文字里袭入,然后传遍全身,最终直击泪腺,瞬间,泪水"爆炸"了。

皮囊读后感 篇3

初知《皮囊》这本书,源于刘娜朋友圈里分享的一则在厦大的新书推广会介绍,明知“他是韩寒的好基友,刘德华的明灯”这个主题是个噱头,但还是对闽南作者感到好奇——印象中的我们闽南人大都奔波在追名逐利、养儿育女中,世世辈辈都如那首“爱拼才会赢”所传唱的那样劳碌,可以说企业家比比皆是,但作家文学家确实屈指可数。后来在网络书店再浏览了一遍简介,“以人物肖像画的方式描绘了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我想这也正是我所日思夜念的种种,我一定能在他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共鸣与启发,于是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书中连后记一共收录了十五篇文章,是作者对生活的写照和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断断续续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读完了,极其喜欢其中浓郁的闽南风土人情的写照。

第一篇《皮囊》中写的是他阿太的故事,我也有一位缠过小脚坚强地活到九十多的阿太,是奶奶的母亲。知道阿太去世,也是在很平常的一个初中早上,母亲打电话告诉我说你阿太过世了,但当时因为住校,因为忙着中考,因为阿太在较远的霞美山村交通不便等等原因,竟没有去送,至今想起仍然遗憾——“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回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这样的文字,竟让我心里对阿太的过世,以及后来外公的病逝,再后来父亲的意外,都都有些慰藉了,甚至更加坚信常常梦见他们,是因为他们来看我了。

第二篇《母亲的房子》刻画了一种非常具有闽南特色的使命——盖房子。“父亲花了好多钱,雇来石匠,把自己和母亲的名字,编成一副对联,刻在石门上,雕花刻鸟。”亲切得就像我们村里每一户人家的故事。家乡的人,一辈子辛苦劳碌,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就为了三件大事:盖房子,娶儿媳妇,抱孙子。说都是为了下一辈,但矛盾地是,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是有严格的先后顺序的,房子还没盖起来前,孩子甚至可以辍学,为什么?因为面子,因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邻里街坊无时不刻都在谈论着谁家好命盖五层楼时,你无法守着一间旧屋独善其身自得其乐,何况你内心深处的灵魂也是从这片土地里长起来的,那种刻入骨髓的传统思想,即使你走遍世界,受过再高等的教育,也无法完全根除。而这里的女人恪守着传统的生活标准“第一步是结婚;第二步一定要生出个儿子,让自己和夫君的名字,得意载入族谱,并且在族谱上延续;第三步是攒足够的钱,养活孩子;第四步是攒足够的钱,给女儿当嫁妆(嫁妆必须多到保证自己的`女儿在对方家里受到尊重);第五步是攒足够的钱,为儿子办酒席和当聘金;第六步是一定要等到至少一个孙子的出生,让儿子的名字后面还有名字;第七步是帮着抚养孙子长大……然后他们的人生使命完成了,此时就应该接过上一辈的责任,作为口口相传的各种习俗的监督者和实施者,知道上天和祖宗觉得她的任务完成了,便把她召唤走。”那些完成了这些使命的老人,听说,他们都走得极其安详。读这篇《母亲的房子》,其实最出色的地方,是作者敢于解读我们父辈人那种含蓄的永远说不出口的爱情。

第三篇《残疾》是作者对父亲生命最后一段时光的回忆。“为了期盼死亡的到来,他讲话都特意讲述得好像是遗言的感觉。他会说:我不在了,你自己挑老婆要注意;会说:我一定要火化,记得你走到哪就把我带到哪。他几次还认真地想了半天:没事的,我不在,家还在的。”看这些描述时,我觉得黑狗达是幸运的,他的父亲在最后几年,用尽各种方式好好的跟他道别了;然而,我也是幸运的,我的父亲走得干净利落,一如他一生的行事风格,绝不拖泥带水,没有给这个家庭造成哪怕是一点点的负担。父亲没有留下半句遗言,以至于这近一年来,我时常会想,如果有机会说上几句话,父亲会说些什么……“没事的,我不在,家还在的。”父亲奋斗了一生,建了三座房子,留下了一笔正数的存款,赢得了我们这个城镇盛赞的口碑,给了我们最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他作为父亲的这一生是饱满而有生命力的,然而我作为儿子,却亏欠他太多。

第四篇《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也是作者对父亲住院期间的所见所闻,读这篇时,我联想到的是五年前外公住院期间,我陪护的短暂几晚。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曾天真地觉得那是因为爱得不够深,可我失去的这三位长辈,离去的过程是迅捷的,未曾让我们这些亲人直面生活的残酷,我没有过那样的经历,就没有这方面的发言权。据说,是因为上辈子和这辈子修了福分,才能换得离去得快一些。

第五篇《我的神明朋友》简直就是今年发生在我们家的故事的缩影,而其实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这片闽南大地上的各个角落上演着——信仰,真的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接下来的《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都是作者儿时的回忆,这些鲜明而生动的形象,在我的生活中,都能找到相似的模板。包括他大学时的同学《厚朴》,都像极了身边的某个人。最后的几篇,是乡愁,关于城市、关于旅途、关于故乡,文人骚客必须有的一种情感。

其实正如马塞尔普鲁斯特所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读《皮囊》,文笔固然还不如徐则臣这样的小说家那般成熟,但我欣赏也更期待这种根植于闽南沃土上的作家更多的作品,启发我更丰富的心灵之旅。

皮囊读后感 篇4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是80后作家蔡崇达的《皮囊》中阿太说的。阿太没有多少文化,但时不时会丢出一两句富含哲理的话语。

这本书断断续续的读了一个多月。那日吃完晚餐母亲在洗碗,我给自己泡了杯红茶随手抽到这本书,于是安安静静翻开来。从序言中了解此书以回忆性散文为主,回忆亲人,回忆家乡,回忆儿时的伙伴,回忆那些逝去的温暖与疼痛。

第一篇《阿太》,历经沧桑依然乐观豁达近百岁的老人,我想到了我的奶奶。年老体衰的奶奶日日清晨会在我的楼下喊我的乳名,听见后我总是把头探出窗外应着,让她上来坐一会儿,偶尔会来家里,通常只是把我叫醒她就走了。我不知道她是回家还是继续在小区里溜达,反正这样的喊叫声成了她日日清晨的必修课。如果哪天没来,那一定是病了,我会抽时间去看看她,陪她坐会,听她说着那些莫名的家长里短。后来奶奶走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清晨的半梦半醒之间我总是听见有人在楼下叫我,于是很自然的“哎”一声推开窗户,先生说我是习惯成自然,因为内心还保留那一份眷念,时间久了就好了。

第二三四五篇回忆父亲母亲,回忆小时候的家庭的苦难,父亲的.疾病母亲的坚强。那些文字,在我眼前仿佛一个个小人般在挥袖长舞,似乎把这几年父亲生病的岁月又重新翻过来走了一遍。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医院,陌生的疾病,以及父亲最初那茫然无助的眼神又浮现在眼前。 从病房到医务部签字盖章的百米距离,不亚于长长的半生。每一次在手术室门前等待的时间,最怕半道中医生的那一句“你过来一下”,因为这句话通常意味着我要做好最坏的打算。那几年每次去安医内心总是焦躁不安,为父亲模糊不清的未来,为日益跟着操心劳累的母亲,也为旧债未还又添新债煎熬着。此时的父亲常常像一个犯错的孩子似的低着头不言不语,母亲生性乐观总是劝慰我:“人就是这样,没办法,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尽力就好……”生活将我虐过一遍,而今《皮囊》再次虐我。书在眼前,泪一滴一滴的滴在那些叫人疼痛的小人上,隔着眼泪看来时的路,在模糊中终于明白人生聚散,缘起缘灭。“好端端的怎么哭了”母亲问。“啊,没事没事,可能累了眼睛不舒服。”我心虚且慌乱的回答。唉,蔡崇达的文字一箭穿心,疼啊,不看了不看了,遂合上书本择日再读。

前日值班遇一同事大姐,大姐早我很多年进医院,在我印象中她一直是安安静静与世无争的模样,而我属于叽叽哇哇十分闹腾的那类。她说她羡慕我的天南地北,喜欢我笔下那些真情流露的文字,还有那些饭菜的精致……我们从医院的早年聊到如今,聊起这些年医院的变化,身边不断离开和离去的同事们。她说以前她每天吃完晚饭总去去茶山公园散散步,现在很少去了。我懂她的五味杂陈,近山情怯。突然间我想起《皮囊》里的张美丽,我曾经的同事和书中的张美丽一样漂亮善良,但殊途同归,留给世人除了谈及她时的惋惜哀伤,一切未曾改变。太阳依然每天从东方升起,月亮依然会挂在夜晚的高空,人们依然按部就班的过自己的日子,地球缺了谁都照转。《人生海海》里麦家说:“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人生所有的模糊不清最终的摆渡人只能是自己,所以余生不长,好好活着,好好善待自己。”昨天看见同行写的文章题目叫《磨难是一种财富》,其实从内心来说我并不赞同,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才是人心所向,然世事无常苦有常,学会在磨难中认识自己,从他省退回到自省,这个学习的过程很重要,它可以让你清晰的预见未来。

和大姐聊过以后,突然间很想继续读蔡崇达那些有温度又带着疼痛的文字。于是认真读完后面的每一章,直至全书。全书很少提及这个年轻作家成长中的励志,只是就家乡亲人小伙伴之间的故事以客观冷静的方式娓娓道来,于日常中见最真的人性,于方寸间观内心的蜕变,于疼痛中坚守自己的初心。韩寒称此书适合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慢慢看。李敬泽评价《皮囊》是本认人认心的书,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蔡崇达自己说写这书的意义在于表达,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性,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

在《皮囊》的每个章节里似乎都有自己的曾经,这些疼痛的背后有着对人性的思考,透过这些文字观世观人观心观自己。余秋雨先生说过好的文章不一定要有多华丽的词藻堆积而成,但一定是内心情感最真实的表达。

在别人的生活中找到自己,也是成长的一种。遇见《皮囊》,“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