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古井》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课文《古井》教案(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课文《古井》教案 篇1
课文《古井》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文《古井》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古井》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进一步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从重点词语和句子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从而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使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及结尾一段话的含义,从而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阅读分析第一段:
1.这一段写了四句话:有两句话是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的,还有两句话是进一步说明井水的质量和古井与乡亲们的关系的。读一读,想一想,找一找,把前两句话画下来。后两句话中“清凉可□”的“可口”是什么意思?
2.“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她的儿女”,“甜美的乳汁”指的是什么?“哺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古井比喻成“温情”的母亲呢?
(“甜美的乳汁”指清凉可口的井水。“哺育”是养育、培养的意思。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因为母亲是慈爱的,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古井同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甜美、清凉的泉水,养育村民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母亲一样。)
(三)阅读分析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段中有没有“很多”这个词?如果没有,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挑水的人很多的?
(不用“很多”,而用时间长、人数多、路面湿表现。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生动的。)
2.春雨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说下过一场夏天的雨或秋天的雨?
(春雨不同夏天和秋天的雨,它的特点是雨水少,有“贵如油”之称。下起来不大,断断续续,一般刚能润湿路面。)
“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路面是什么样的?
(湿漉漉的`。)
“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说明了什么?
(说明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路上人来人往,免不了会有井水洒到地上,路面总也不干。)
3.这一段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乡亲们尽情享用井水,表现了古井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
(四)阅读分析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乡亲们帮助村里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两位老人为什么需要有人帮助挑水呢?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老人挑水的?老人怎样表示?乡亲们又是怎样“劝说”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年过六旬、一瘸一拐;又矮又瘦、很单薄;女儿外地教书,所以老人需要有人帮着挑水。)
2.“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这里,“这个”、“那个”用在上下句里说明什么?
(帮着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许多人。)
“挑一担”“提一桶”,上句是“担”,下句是“桶”,说明力气大的就挑担,力气小的就提桶。
“老人的水缸总是满的”,这句话说成“老人的水缸满满的”有什么不同?“总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一直是满满的,大家不间断地帮老人挑水)
3.乡亲们这样不间断地、热情地帮助老人挑水,老人很感激。多次表示要给乡亲们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于是,“老两口带着歉意说: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自出力气啊。”老人的话里“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那么,不“白出力气”是什么意思呢?
(是有报酬)
“总让”的“总”跟“总是满满的”的“总”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一样,都是一直、一向的意思)
换个意思相近的、同学们口头上经常说的口语词是什么?
(老是)
4.乡亲们是怎样表示的?齐读第三自然段。
“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这句话点了问号,应该怎样读?是有疑问而提出询问的语气,还是强调古井为乡亲们做了巨大贡献的一种反问语气?连同下面一句话试读一下看看。
5.“乡亲们总是劝说两位老人”,“劝说”是什么意思?
(劝解、说服)
为什么还要“劝说”两位老人呢?
(因为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要给帮助挑水的人一些报酬。乡亲们不肯接受,只能向老人讲道理,让老人安心接受帮助。)
这种“劝说”是不是只有一两次,还是多次?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每次老人表示,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的。“总是”)
6.这一段出现了两个“总是”,一个“总让”,查查工具书,这里的“总”是什么意思?
(经常、一直或一向。)
一是为了表示乡亲们对两位老人的无私的热情的帮助,一是为了说明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感激乡亲们要有所表示。
7.有感情地试读这一段,再指名读。要读出乡亲们的关怀热切和体贴的感情,还要显示出两位老人的不安和感激的情怀。
(五)阅读分析第四段:
1.先齐读,再自由读课文结尾段。
“多好的古井啊”,好在什么地方?下面的话,说明了“多好”:
①“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什么是“生命的泉水?”“泉水”前面为什么加上“生命”?
(人们享用古井的泉水,使生命得到保存。)
这句话跟开头一段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再读读开头段。
(这句话跟开头段呼应了,是开头段内容的概括和加深。)
把开头一段和结尾这一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看看它们的联系密切不密切:
(“我们村东头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村里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它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
看来,“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二者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②古井“多好”,好在一是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二是“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陶冶”是什么意思?工具书上是怎么讲的?“品格”是指人的什么?
(“陶冶”,原来的意思是指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用来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品格”是指人的品质、风格。)
小组(或同桌)议论,然后全班讨论:古井“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古井源源不绝地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一无所求。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乡亲们以什么影响?换句话说,这种精神乡亲们学到手没有?
(学到手了)
表现在什么地方?
(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
2.小结:
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不要报酬,说明古井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古井》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哺育”、“报酬”、“陶冶”、“晨光熹微”、“络绎不绝”等词语。能用“陶冶”、“哺育”、“络绎不绝”等词语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古井行到启迪,懂行了应该怎样做人。
3、通过学习课文,懂行古井为人们作出了贡献而不要报酬,从而体会乡亲们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4、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并能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含义较深的`词语和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小黑板、卡片、图画
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提题谈话
这篇课文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讲的是“我”的故乡有一口古时候留下来的水井。多年来古井一直为人们提供泉水,无私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到很大的启迪,赞古井无私奉献自己全部力量的高尚风格。这篇课文生字比较多,有些句子的意义比较深刻难以理解,我们在学习的过程总共同探讨。
2、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一遍,借助字典识字和理解词语。
3、通过自学,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4、检查自学情况。
5、训练区别形近字,不要写错字形。(出示小黑板)
熹()暮()绎()歉()冶()
喜()幕()译()谦()治()
6、理解课文中有关词语。
“启迪、无所求、年过六旬、微熹初露、络绎不绝、暮色降临、相依为命、难以估量”。
7、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检查能否读正确。
8、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讨论归纳。
(1)古井像母亲一样哺育乡亲们。
(2)每天都有很多人到古井来取水。
(3)乡亲们长年帮助老人担水。
(4)不收报酬老人歉意。
(5)乡亲们用古井作对照。
(6)古井陶冶了乡亲们的情操。
根据每个自然段意思给课文分四段。(学生试分,教师检查)
9、范读课文。
10、作业练习
(1)区别字形,比一比并组成词语。(出示小黑板)
(2)学生朗读课文。
课文《古井》教案 篇4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记下来。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太阳奉献给我们温暖,大树奉献给我们清凉。
小草奉献给我们绿色……自然界的万物呀无时无刻在奉献着自己。我们村东头的那口古井又奉献给我们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古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理清文章顺序。
2、交流初读感受
课文按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每天都到古井取水——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古井给人的启示来叙述的'。
三、小组合作,自学生字词。
1、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轮读,纠正字音,注意“哺”“酬”“络绎”的读音。
2、在小组内合作记忆字形。
利用形声字的特点采用比较形近字的方式加强记忆,注意“暮”与“幕”“治”与“冶”的区别。
3、多种形式理解词语。
(1)借助词典理解:哺育、熹徽、络绎不绝、六旬、报酬、陶冶。
(2)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叮叮当当、湿漉漉、单薄。
4、指导书写。
把字写漂亮、写规范。
四、熟读课文
检查读文。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听者可习惯性的,纠正错误。
把文章读准确,读通顺,并读出感情。
课文《古井》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并认识本课出现的3个要求会写的字,能认识3个要求会认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那种儿童对于夜空大胆美妙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正确书写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课文中感受美与想象的新奇。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看课件。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你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井”字,请同学来读。
同学们,也许你们曾经在农村、公园里或一些旅游景点中见过井,你能说说吗?
是啊,井里的水很深,而且水面平静。有一个年纪和你们相仿的小朋友在夜晚看天空,看着,看着,他就被吸引了,而且还写了一首小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出示课题,读题。
课件出示课题“古井”,我们都看过“井”的图片了,你们知道什么是“古井”吗?古井可不是一般的井,而是有着很多年历史的井,很神秘。这个小朋友感觉夜空就像是一口古井。
3、再读题目。你们想去看看这好像古井的夜空吗?
二、感知课文,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师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看清每个字,用心听。
2、给同学机会,让你们亲自去看看古井,感受它的神奇与魅力。
同学们,请你借助书上的拼音来读课文,认真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争取做到正确、流利。在文章中找出我们要学习的生字,仔细拼读并用圆圈画出来。
三、识字、解字并理解诗歌内容,指导朗读。
本课识字教学量小,要求会写生字为2个,会认生字只有“很”,运用随文识字法学习本课生字。
同学们,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首诗,我们要先来认识三个字宝宝。
1、“夜”夜晚的天空。
谁找到这个字宝宝藏在哪行诗句中了吗?你能读一读吗?
出示生字字卡,一组开火车读字音,整读音节。
谁能组词?
再读诗句“夜晚的天空”
说话训练:你能说说,夜晚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吗?
2、“很”,是一口很深很深的古井。
这个小朋友看到夜晚的天空觉得它像什么呢?找到这行诗了吗?谁来读一读?指一名学生读诗句:是一口很深很深的古井。
出示字卡“很”,拼读字音,就是十分、非常的意思。
再来读读这行诗吧。
3、诗句“我丢下去的白石子,变成很多很多的星星。”
在晴朗的.夜空中,我们以常会看到有很多很多的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和说,你觉得天空中的星星像你什么?
这个小朋友感觉星星是什么呢?找到相关的诗句读一读。
小作者认为在上的星星是自己丢在像古井一样的夜空中的白色的石子,多有趣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4、“久”,“可惜,我听了很久很久,都没有它们的回音。”
出示字卡“久”,拼读字音,教师讲解含义:形容时间长。
教师领读诗句。
指生读诗句。
为什么小朋友没有听天回声,你们知道吗?
四、再读古诗
1、生自己练读。
2、指生读全诗。
3、男女生合作读诗句。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