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与角》教学设计
微文呈现整理的《线与角》教学设计(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线与角》教学设计 篇1
《线与角》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线与角》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线与角》教学设计 篇2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渗透分类思想。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体会四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平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课时安排:
内容 课时数
线的认识 3
平移与平行
相交与垂直
旋转与角 4
角的度量
画角
练习二 1
线的认识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
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课前准备:
直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用孙悟空的金箍棒导入。
二: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1. 线的特征
(1) 直线的认识
(2) 认识线段
(3) 认识射线
(4) 举生活中的例子
师:那大家看如果把老师的头发抻直,可以看作那种线呢?
师: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看,如果老师是个老寿星,头发可以一直地长下去,那把它抻直了,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是……
师:如果这样呢?(揪断一根头发抻直)
师:只要大家留心观察,其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我们可以把它们完整地画出来,可是直线和射线都是无限长的,不能完整地画出来,所以我们只能用没有端点来表示它们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出示平时画的这三种线)
(5)猜谜语
师:听说大家学习了线的知识,机灵狗想出几个谜语考考大家。
有始有终是什么段。
有始无终是什么线。
无始无终是什么线。
师:今天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三种线,更学到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老师对大家的将来充满了期待,希望大家今后能够象直线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在遇到困难时,要学习射线那种,一经出发就勇往直前的精神;更希望大家能成为一个做事有始有终的人。
2、线的读法
(1)线段读法,
出示线段(若干条摆放杂乱无章的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最短的线段。
学生说教师指。(故意指错)
一学生迫不及待上前面来指。
师:同学们,在杂乱无章的这么多线段中,按要求找到指定线段并不难,但怎样才能让别人明白,要表示的是哪一条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师:在数学上人们习惯用字母来表示线,下面老师要介绍的是两点表示法,也就是把线上的两个点用两个大写英文字母来表示,进而表示这条线。如这条线段我们把它的两个端点分别用两个大写字母a、b来表示。读作:线段ab(边读边指),也可以读作:线段ba(边读边指)
(2)直线、射线的读法
师:直线我们也可以用两点表示法把它表示出来,我们只要取直线上的任意两个点,然后用英文字母表示出来就可以了。试着读一读……
师:那射线你能把它表示出来吗?
师:也就是说射线是有方向性的,我们只能从它的端点向另一端来读。
师:直线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师:这条直线也可以读作 直线
(3)基本练习:巩固三种线的读法,重点强化射线的读法。
(指导学生边指边说)
师:三种线的读法大家已经掌握了,那你能画出线来吗?
3、点与线的联系
(1) 过一点画直线。
师:现在纸上任意画一个点,1钟时间过这一点画直线。
生画后汇报结果。
师:看了大家画的,老师也想画一画,同学们帮老师数一数吧……
师:过一点大家画了直线,也看了老师画直线,你想说些什么吗?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板书)
(2) 过两点画直线
师:过两点画直线,画好后把结论告诉大家。
学生操作体会,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板书)
(3) 两点之间的直线段最短。
师:放假了,机灵狗可没闲着一直在补习功课,可第一天补课,它就起来晚了。从家到学校有三条路,请大家帮它选一选,走那条路能最快到达?
师:为什么?
师:好就听大家的,机灵狗选择了三条线路中最短的,一路狂奔跑到了学校,可它还是迟到了。机灵狗很伤心,大家帮他想一想,从家到学校还能不能画出更短的线路呢?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
师:既然机灵狗走的已经是最短的线路,可还是迟到了,那该怎么办呢?
机动练习:比眼力(比较下面四条水平线段的长度) 练一练的第2题
师:同学们请你先估一估,说一说。
师:大家刚才对观察到的,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板书),更让老师感到欣喜的是这名同学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声音,其实在科学面前是人人平等的,我们不应该迷信任何人,应该用学到的方法去验证知识。(板书)
师:观察到的与验证的结果可能不同,所以我们不要被表面的现象干扰,
《线与角》教学设计 篇3
设计说明
本课时主要复习“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线与角这部分知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理念,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谈话激趣,引导自学。
上课伊始,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线与角的知识,使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对本册书所学的“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线与角这部分内容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2.讨论练习,深化理解。
教学中,结合典型习题,通过讨论、练习,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及区别、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及角的相关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构建知识网络
(1)谈话导入。
师: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线与角的内容。
(2)归纳、整理。
①在这一环节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②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③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线与角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分类复习
1.结合典型习题,复习线的种类。
(课件出示)
(1)说一说下面各图的名称及特点。
(2)指名回答。
2.结合典型习题,复习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课件出示)
(1)复习直线间的相互平行关系。
过点A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先弄清画法,再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完成画图)
(2)复习直线间的相互垂直关系。
过点A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完成画图。提醒学生注意写垂直符号)
3.结合典型习题,复习角的分类、度量和画法。
(课件出示)
师:图中有几个锐角、几个钝角、几个平角和几个周角?(锐角:2个,钝角:2个,平角:4个,周角:1个)
师:怎样测量∠1的度数?
(引导学生说出角的测量方法)
师:如果∠1=60°,∠2、∠3和∠4各为多少度?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使学生对线与角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会正确地画出指定度数的'角,会量指定角的度数,会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进一步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课堂练习
1.填空。
(1)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条直线。
(2)按照角的大小,角可以分为()、()、()、()、()。
(3)用一个10倍的放大镜看一个10°的角,这个角是()。
2.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角的边越短,角就越小。()
(2)射线比直线短,线段更短。()
(3)180度的角是平角,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
3.按要求画一画。
用一副三角尺画出75°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4.完成教材103页3题。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3页4题。
板书设计
线与角
《线与角》教学设计 篇4
教材解读
本学习单元的主题是《线与角》,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线段、射线、直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与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角的认识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接触,本单元主要认识平角与周角;线的认识是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本单元教材编写的最大特点是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操作活动,将平移与平行、旋转与角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图形运动中认识图形。
学情分析
进入小学数学第二阶段学习的四年级学生,相对第一阶段而言,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他们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能从不同方位洞察立体图形所发生的变化,对角的认识及直角、钝角、锐角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字母正确表示线段、射线与直线,渗透分类思想。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平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象、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理解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难点
线的认识与量角。
教法学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实验操作法和尝试教学法,注重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开放性,强调动手操作与合作学习。
教学资源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实物教具相结合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主要选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的'教案示例、媒体资源及拓展资料,因特网上的PPT演示文稿和flash动画,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进行修改与整合。实物教具主要使用活动角、三角尺、量角器、折纸卡片、长方体纸盒、教学挂图等。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情境资源和学生个体差异形成的资源辅助教学。
教学构想
根据本单元的的学习目标要求和教材编写特点,把本单元教学分为线的认识、角的认识和整理与复习三个部分,共安排7个课时。
第一部分:线的认识,共安排3个课时。其教学流程如下:
(一)整体感知,认识三种线。
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道理。利用实物教具(把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固定其中的一根,旋转另一根)理解“通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通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二)分步教学,理解线的两种组合。
第一步:借助实际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平移小棒,比较平移前后小棒的位置关系,通过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迁移,引出“平行”这个概念。在此基础上,借助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与平行有关的情境图,让学生探究“平行线的特征”。学生对平行线的特征基本掌握后,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平行线”,有效渗透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画平行线时,结合练习题采用合作学习探讨、集体交流、教师提炼、尝试练习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二步:借助实际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用尺子在纸上画相交的两条直线,小组交流有多少种画法?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便会发现,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有相交,而且有的时候两条直线相交时成的角是直角。此时,教师利用课件,帮助学生了解垂直的一些基本特征。之后,安排折一折(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找一找(找教室里互相垂直的线段)、说一说(说长方体纸盒上的哪些边是互相垂直的)、玩一玩(分小组开展你说我摆的游戏)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去感受垂直,理解垂线段最短的道理。在教学垂线的画法时,采取学生自主探究、课件演示步骤、学生尝试练习的思路组织教学。
第二部分,角的认识,共安排4个课时,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一)因疑施教,认识平角与周角。
旋转是学生已经学习的动态图形,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借助因特网上下载的flash课件设计 “森林公园”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智慧宫殿”的提示下转动“活动角”:固定角的一边,旋转角的另一边,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中的各种角。玩中,学生便会产生疑问: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是什么角呢(大多数认为还是钝角)?两条边重合了,又是什么角呢?为了加深学生对平角和周角的印象,再设计 “猜一猜”“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展开辩论,理解平角和周角的特征;在比的过程中, “数学王国”帮助学生理解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联系。之后,播放课件“擂台城堡”,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角,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注重操作,学会量角与画角。
在教学量角时,采用 “比一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比较角的大小需要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借助课件演示和小组合作量一量的方法让学生认识量角器及量角的步骤,指导学生“先估后量”,帮助学生检查判断所量角的度数是否正确。为了体现数学的工具性,可安排学生量“一副三角尺”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熟练了量角的方法,还知道了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为学习“用三角尺画角”作铺垫。
在教学画角时,可采用尝试教学法,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尝试用“一副三角尺”画60。30。45。等特殊度数的角,再“摸着石头过河”,探究如何用量角器画一个80。的角。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困难多多,收获也多多。教师再稍加点拨、提炼,学习效果会比较好。
第三部分:整理与复习,共安排1课时。
通过这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学来的知识是零散的,本课时旨在帮助学生强化重点,巩固难点知识,对所学知识梳理、归类,对线与角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框架。
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上主要结合现实生活情境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维水平,结合学生的具体操作活动过程考查学生对数学技能的掌握。从评价形式上,以课堂教学评价为主、作业评价和单元练习评价为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