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重点难点】
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难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
2、揭示课题,板书:《从军行》《塞下曲》
3、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
2、自读,扫清障碍:
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四、认认写写,正确识字
1、交流记住生字的好办法,准确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书写。
五、布置作业:熟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读古诗,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
2、分别说说两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二、细读古诗,感悟意境
(一)学习《从军行》
1、出示课文挂图,教师感情朗读。
2、出示问题,引导读、悟: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3、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
(二)学习《塞下曲》
1、指名读,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平明)
2、自读思考:
(1)结合插图,说说在“夜”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结合诗句想象:“平明”来到现场,将士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心里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想?
3、汇报交流,师相机把学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入。
4、诵读古诗,体会边塞将军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威武形象。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2、收集赞美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国思想的教育。
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悟诗中意境。
2、品味诗人笔下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爱国之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出示组图(边塞),这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想到学过的那些古诗。
2这就是我国西北大漠的.风光。也就是边塞。当时大唐,一些游牧民族,却时常侵扰边境,引发战争。将士们就驻守在这,戍守边关,保家卫国。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他常年随军,跟随将士们一起生活,一起经历战争,所以他写了很多关于行军打仗的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从军行》。
板书:从军行(读题)
二、读题释题,作者简介
1、说说题目意思。介绍“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2、作者介绍。七绝圣手。(圣)学习其中一首《从军行》。
过渡:写了边塞什么情况和战士们怎样生活,
三、读通古诗,弄懂大意
1、读通古诗。要求:自由读诗,仔细读,争取读正确。
2、指名读。引导读出节奏、韵味。(标节奏)
3、读懂古诗。回顾方法:注释、看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
自读自悟:利用这些方法理解,不明白标出。
4、交流理解。指明说大意。
适时补充:青海(出示青海湖图片),玉门关(图片)
穿(磨穿磨破),百战(百→许多次,三千尺,高百尺)
四、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1、出示学习任务:默读古诗,拿起笔,把令你印象深刻的字词圈画出来,思考:通过这些字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简要在书上写一写。
2、明确方法。根据学生圈画的字中途提示:如“暗”,你仿佛看到(乌云密布、硝烟滚滚),听到(万马奔腾),想到(戍边将士环境恶劣)
3、学生继续体会。
4、交流汇报。如:“遥望”(哪里望、望什么、望得到吗?四处地点,它们在哪,出示地图,介绍四个地方:海拔3000多米、人迹罕至,终年积雪、绵延千里,我军戍边营地孤单一城,军事要塞、国家边境。两地数千里、快马加鞭、五天五夜——望不到,为什么望?——了解军情。要塞?张骞、李广、唐僧。出示图片)
边说感悟边读。(指导读)
5、一起来体会后两句,找到了什么印象深的字词?
预设:“穿”(将士们战斗时打得英勇,打得顽强,打得艰苦,铠甲破烂、血迹斑斑,战场厮杀、出示战争视频)
“终”(坚定决心,发誓不胜不回——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豪情、情怀?听到豪言壮语)
“不还”(为什么?有国才有家,有家才可回)
即使破楼兰,可以还吗?(唐诗中去找: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李白: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明白什么了?誓死保卫、戍守保卫、爱国之志,但仍是发出铮铮誓言)
6、相对战士、诗人说点什么。
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通过这首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1300多年前,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场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爱国之情。
《从军行》组诗共7首课下收集读读,有描写了些什么。
板书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遥望穿
黄沙/百战/穿金甲,誓死报国爱国之志
不破/楼兰/终不还。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篇3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想像诗歌创设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中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王昌龄的《从军行》一共有七首。均是表现戍边战士的愁苦。诗歌显得悲中有壮,而且是相当悲壮,相当雄浑,为何我们单单挑第四首呢?请大家仔细揣摩。
二、细细咀嚼,体味意境。
第一、二句写出了形势的危急。“青海”地区,是唐代经常与吐蕃作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及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战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一方面,背景是昏暗的'。长云,指横在天际的云,把雪山都遮敝,因而天色就比较昏暗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上,战士所在的地方,又是孤城,又是被围困的,不但远离中原,而且远离玉门关,可见其形势是如何凶险了。
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纵观全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三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觉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本诗在抒写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使得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这首诗歌最突出之处。
三、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歌。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