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小学语文《剃头大师》教学反思

2025/11/13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小学语文《剃头大师》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小学语文《剃头大师》教学反思 篇1

《剃头大师》是部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围绕着童年,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丰富情感体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一、学生都有过理发的经历,教学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理解小沙的感受,对于“剃头大师”和“害人精”的称呼,通过交流、多媒体课件等,帮助学生理解它们分别指的是谁和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

二、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指导学生理解题眼。课中把握全文,将“剃头大师”和“害人精”两个人物进行对比,使学生既理解的了“剃头大师”一词的意思,又理解了“害人精”这一词的意思。

三、关注内容,感悟形式。通过语言形式,把握语言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语言运用之妙。对此,我设计了两个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从语言到内容,按照课文的顺序知道学生了解三个人物:小沙、“剃头大师”、“害人精”。初读课文重在整体感知,通过“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在文中分别指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把握故事的主要人物和大体情节,同时,相机引导理解词语的方法。

2、再读课文。从内容到语言。这个过程师生共同对文本进行详细深入的阅读,层层深入的感悟语言,既读懂了故事,也学习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再读课文要真正走进文本,通过充分的朗读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与交流,感受人物特点,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童真与童趣。

四、多媒体的使用为课堂注入生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联系课文故事,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老师傅和我为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随时注意学生专注性及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语文《剃头大师》教学反思 篇2

今天试讲《剃头大师》第二课时。在试讲的过程当中,思路不清晰,准备不充分,需要在很多地方进行改进。

第一,由于教学经验不足,虽然参看了各种教学用书,但是对书本内容的把握不是很到位,这需要在平时备课中多加思考,及时写教学反思,提高自己。

第二,语文课上,需要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能力。而我一直用高年级思维来教低年级学生,没有完全吃透课文内容。以后我会多看《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第三,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发挥。说到底,还是自己没有设计好教学方案,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学情、教学情境去教学。当课堂上的内容熟记于心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第四,以后要把握学习的机会,多听优秀老师和其他老师的课,不断学习。每周听两个优秀老师的课,写好反思记录。多和优秀老师进行交流。

第五,勤于写教学设计。在写的过程中多锻炼自己,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第六,评价语匮乏。归根到底,还是自己平时看的书、学习的内容少,知道的内容少,需要多层面提升自己。多加学习。

小学语文《剃头大师》教学反思 篇3

本篇课文我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重在随文识字,解决易错难写字,读通课文,初步弄清楚文章结构,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在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我先让他们进行默读和独立思考,部分孩子对于这个问题感到困难,我相机引导:文章写了几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一提示,难度降低很多,多数孩子都能概括出来。但我忘记指导学生加上时间、地点,再串联起来,这样的回答才显得更完整。

第二课时,我重在理解课后习题:

①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为解决这一个问题,我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和小沙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基于这个问题,我顺势再一次理解:谁才是“害人精”,谁才是“剃头大师”。

②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在一个问题的处理上,我认为我下的功夫不够多,导致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浅显,甚至感到疑惑。

我想,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如:“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一把老掉牙的'推剪”我都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还可以给学生时间,谈谈自己生活中是否见过。再如“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这句话的理解,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应该来说是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这个方法去理解,但我又是操心过度,不愿放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我真是得时刻铭记在心呀!总的来说就是这其中的难懂句,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去找,再尝试用自己的已知方法去理解,而是犯了大忌:灌输知识,忽略了训练重点。

小学语文《剃头大师》教学反思 篇4

《剃头大师》主要讲小沙天生害怕剃头,谁给他剃头,他就骂人家“害人精”,剃头时,他爸爸要执一把木尺在一旁,以免小沙夺门而出。这一次给他剃头的是一个老师傅,他的耳朵不好,听不到小沙的抗议,老师傅喜欢把头发零碎的部分弄到小沙的脖子里,痒的小沙吃吃笑,最人心疼的是,剃完头,还要给“害人精”双倍的价钱。有一次,姑父让我给小沙剃头,我给小沙提了个光头,小傻大叫一声,跑了出去。“剃头大师”是一种自嘲,文中的“我”其实并没有剃头的经验,只是小沙用来摆脱“害人精”的'“折磨”罢了。以“剃头大师”为题目,不仅能吸引读者的注意,还能深化文章主题。

关注内容,感悟形式。通过语言形式,把握语言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语言运用之妙,这是很好的教学经验。据此设计了两个教学过程:

1、初读——从语言到内容。按照课文的顺序,指导学生了解三个人物,小沙、“剃头大师”、“害人精”。

2、细读、深读一一从内容到语言。这一过程,师生共同对文本进行详细、深入的阅读,层层深入地感悟品味语言,既读懂了故事,也学习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教给方法,学习语言。在本文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学习词语;根据提示划分段落;结合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展开合理想象,进入课文情境等方法学习语言,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本课时,往往因怕有所缺失而面面俱到,结果造成重点不突出。如在教学小沙人物性格特点时,我原木设计了学生问的合作练习,一个人扮演小沙,一个人扮演“剃头师傅”,边想象边叙述,小沙怎样演,老师怎样提示。这样可以练习同时表述两方的语特色,并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可教学中,我上课伊始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分段上耗时过多。其实这些内容是中年级语文课最基本的训练,不用走一遍也完全可以。出于怕缺尖相关环节而在上而费了大量时间,影响了对重点词句更为深入和扎实的训练,使得重点没有突出,教学特色也不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