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

2025/11/14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古诗小儿垂钓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 篇1

一、了解学情,指导读诗写字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学习新课——古诗两首。

2、和这两首诗见过面吗?

小时候爸妈教过的。

自己读的。

3、读准古诗会念吗?

△指名读

《池上》后鼻音:撑艇萍

《小儿垂钓》平、翘舌音:侧稚

△出示生字表

△写字:拿出笔,认真地描一描,要求:先好好看看这个字,再边写边想这个字哪一笔最难写。

Δ写这几个字有困难吗?

二、基本理解诗句

1、了解古诗大意

△两首诗写的都是谁?怎么知道的?

小娃、小儿、稚子

△这两个孩子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2、《池上》偷采白莲;

△白莲见过吗?

(嫩嫩的莲蓬)

△还有那些词语或诗句诗你一读就能会的?

不解:不明白。

藏踪迹:隐藏自己的踪影。

开:划开。

△请你来读一读这首诗。

3、《小儿垂钓》学垂钓;

△可以从哪儿一下子就读到诗的内容?指读题目对照彩图

△垂纶:垂,东西的一头向下。纶:钓丝。垂纶:泛指钓鱼。

△小儿在哪里钓鱼?

莓苔:莓,一种植物;苔,苔藓,生长在阴湿地方。泛指野草。

△你们还读懂了什么?

借问:问,有礼貌的问。谦辞。

教师叙述:古人总是很谦虚,杜牧《清明》一诗中也曾提到:“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侧坐:侧着身子坐。看看插图

△草映身:野草掩映着身体。看插图

△读一读这首诗,能通过文字看到插图上的画面吗?

4、这两首诗浅显易懂,同学们通过看图,讨论一下子就明白了诗句的意思。可是诗学到现在这个程度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让眼前看到的画面活起来,还要读出古诗地味来。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学习《小儿垂钓》

1、先看《小儿垂钓》这首诗,小儿学钓鱼,遇到了什么事?

出示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小儿怕什么?

(怕问路人的声音惊跑了鱼儿;

担心鱼儿马上就要上钩,被问路声吓跑了……)

3、这个“怕”其实是一种担心。读读整首诗,说一说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儿怕?

(1)蓬头:形容头发乱。

△你猜测一下小儿则门会“蓬着头”?

(看到小儿因为急于学垂纶,怕耽搁时间,根本顾不上梳头)

师:一个“蓬头”让人忍俊不禁,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小儿的模样,还感受到小儿学垂轮的急切心情。

读出它的这份急切,这份怕。

(2)侧坐:身体向一边歪斜着坐。

△拿起相机,给小儿一个特写镜头:。然后再和诗人心灵沟通一下,想想:诗人描写这个小动作,仅仅是想告诉我们孩子的坐姿吗?

(侧坐莓苔草映身,体现了孩子不在意坐的地方,只是一心想着怎么才能钓到鱼儿;

侧坐这个姿势更方便观察鱼儿上钩的情况;

侧坐莓苔草映身,杂草挡住身体,不易被鱼儿发现;)

评价:这个小儿一心就想着钓鱼,侧坐就是生怕看不到鱼儿上钩。

指名朗读

(3)遥招手:远远地摇手。

△遥招手是在哪儿招手?(远远的)

△现在你们就是这个小儿,做个“遥招手”的动作。

请2名学生说说: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

一个摇手让路人别过来,走得远一点;

(教师叙述:小孩子就是小孩子,钓鱼心切呀!)

一个招手让路人走到跟前,悄悄地给他指路;

(△师引导:嘘,鱼儿马上就要上钩了,现在可不能说话……对于这个招手还有不同理解吗?)

△争论:你们同意哪一种?请说清理由。

△你们说的头头是道,请你读一读。

师:同学们,对于这个“招手”专家们也一直在争议呢!其实,小儿招手,不管是让路人走近还是走远,原因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引说)怕得鱼惊不应人。

4、诗中的`小儿刚刚学习钓鱼,非常专注,技术还不娴熟,但他多么希望能钓上一条大鱼啊,多么希望能初战告捷。你们是最能理解他的,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学习《池上》

1、另一个小娃呢?他在干什么?引说——偷采白莲

2、品味“偷”字

△读读前两句,品品这个“偷”字?

△你们有没有背着大人偷偷去干过自己喜欢的事?心情怎么样?

(紧张,兴奋,高兴)

教师叙述:小娃小心翼翼地撑着小船独自去采摘莲蓬,太想吃嫩滑、甜美的莲蓬,采着采着,心里越来越开心。他一边划小船,一边哼着小曲呢。

△在诗人眼中,这个小娃会是贼吗?联系下面的诗句,再读一读有什么新的理解?

出示:不解藏踪迹

△是什么暴露了小儿的踪迹?

浮萍一道开

教师叙述:夏天,满池绿油油的大荷叶,一朵朵娇艳欲滴的白莲盛开了,挤挤挨挨的,嫩生生的莲蓬招人喜爱。真是“莲叶何田田。”小娃采了莲蓬

小娃根本不知道隐蔽自己的踪迹。虽然他顶着荷叶,但他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浮萍,小池上留下的水痕早就被别人看到了。

△这个“不解”,这个“偷”子让我们认识一个怎样的孩子?

有评论家这样称赞这二十个字“写小娃天真如在眼前”。

△多么可爱的小孩啊,这么小,这么顽皮,瞧他的样子,就是一首天然的诗。指名读一读

5、总结两首诗

△童年是最令人羡慕的,这两首写的就是你们,你们是最快乐的,来将这份快乐和画面融为一体。指名分别读两首诗。

(评价:吟诗是感情丰富的表现,是自我陶醉的体现。)

△同学们,喜欢读这两首诗吗?其实不仅你们喜欢,像老师这样的成年人也喜欢读,因为在诗句中我们也能读到自己的影子。老师和你们一起读。

三、指导背诵两首诗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与诗中的小娃一起体会偷采白莲的乐趣,一起去河边钓鱼……度过了一段欢乐的时光,感受了那飞扬的童趣。让这些童趣定格在我们的脑中。

给你们配上音乐。提一个要求:不能看着文字读,请看着画面读。

出示:画面

四、拓展阅读

1、顽皮、淘气是孩子的天赋。这两首诗是我们自己的诗,像这样的诗句你还能吟诵一句吗?

所见宿新市徐公店

袁枚杨万里

牧童骑黄牛,篱落疏疏一径深,歌声振林樾。树头花落未成阴。

意欲捕蝉鸣,儿童急走追黄蝶,忽然闭口立。飞入菜花无处寻。

2、课后作业:(1)选择一首诗编写一个儿童小故事,讲给低年级的弟弟妹妹听;也可以将这个生动的情景剧演一演。(2)找一找,读一读,更多的描写儿童的诗。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高鼎

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牧童》刘驾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幼女词》施肩吾

《21、古诗两首》课例分析

一字词教学:(基本上这些生字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困难,所以根据学生情况没有进行指导,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基本理解诗句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自己结合了图、文、课外资料来学习古诗,展示了学生的原有知识,为后来的指导打下了基础,教师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在我教学的时候,学生曾经提出“蓬头”的两种理解,一种是代表小孩子所梳的那个发型,从这个“蓬头”可以看出小孩子很可爱,还有一种理解就是乱蓬蓬的头发。孩子可以从这生发出去,想象到可能是孩子早上起晚了,着急的要去钓鱼,来不及梳头发的饿急切心情。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孩子对文本有不用的解读!)

怕:(从“怕”字入手,一个怕字统领全文,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习到关键词的妙处!)

(两首诗歌都是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童趣,用前一首诗歌做例子,学习第一首扶,第二首放,学生也在其中学习了方法)

这堂课中,教师激情,学生积极,学得有滋有味,学出了古诗的味道。其中也潜移默化的教给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一举两得。

当然,我也有一点思考:就是“摇招手”的理解。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会印在他的内心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纹路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我们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可以从细微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我们要肯定积极的想法,让学生有独特体验的同时,结合行为规范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 篇2

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蓬头、垂纶、侧坐、遥招手、不应人”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时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及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怎么钓的?好玩吗?(钓鱼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钓鱼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诗人笔下的小孩儿钓鱼可是另有一番趣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小儿垂钓》。

(课件出示:小儿垂钓)跟老师一起读一读。

3、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来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同学们先认真观察看看老师是怎么写的,再动笔写一写,看看谁写得最美。

“垂”字的横画比较多,中间这一横字得稍微长一点,字要站稳了,咱们一起来书空一下。

“钓”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字里面有个点。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它吗?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写字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握笔姿势,拇指和十指捏住笔杆,中指轻轻的靠着,坐姿要端正,先看清楚字的写法,再工工整整的写下来。

4、释题:“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那“小儿垂钓”的意思就是小孩子钓鱼。

5、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他曾是一位手工匠却写出了千古流传的诗歌,真了不起呀!让我们带着敬意读读他的`名字。

二、初读识句

1、这首小诗呀就写在书上86页,同学们赶紧翻开书第18课,听老师读读,要求听准字音。同学们勾出诗中的生字,再自己把小诗拼读两遍,遇到勾画出的生字再多读一读。

2、在这首诗歌里藏着这样几个汉字朋友呢!(出示生字“稚、侧、纶、莓、、(指名读、领读、齐读)/其中还有两个生字读音相同,你们发现了吗?齐读、自读,选一个你喜欢的词语造句)

3、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你们读得真准!

4、我们不光要会读,还要会写。先来看看老师怎么写,注意认真观察。师范写“映”和“侧”请同学们在生字格里描描红。(提醒坐姿,巡视,写字评价)

5、咱们现在和这些生字娃娃已经交上好朋友了,它们回到小诗里,你们还能读准确吗?看着咱们的课本,用手指着,先自己读一读,再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这些淘气的生子娃娃跑到老师的大屏幕上来了,你们还能认识他吗?指名读,他读得怎么样?齐读。

三、细读品趣。(师要领会熟练掌握的,但一定要让孩子们自己去理解感悟!时间不能太多。关键就是孩子在读中感悟诗境)

1、诗读正确了,可是,要真正地体会这首诗的情趣和意境,还需要好好的读一读。一边读诗,一边看看这幅图,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一句诗里读出来的?

①图上有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你注意到了吗?

(鼓励学生说说大概内容:有一个小孩子,在学钓鱼。有一个过路的人来问路,他向人家招招手,不回答过路人,生怕吓跑了他的鱼儿。)

“蓬头”头发梳得不是很整齐。从中你品出了什么?“蓬头”中品出了淘气,一个“蓬头”,真是野趣十足呀!

②“学”不是玩,小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③“蓬头”写出了小孩的外貌,还有个词形象的写出了小孩钓鱼的姿态呢?

“侧坐”就是侧身而坐。从小孩坐的姿态看得出小孩钓鱼时怎样呀?随意的坐着,不像大人那样一本正经。一个“侧坐”,把小儿垂钓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悠闲自在!

④小孩子侧坐在哪儿了?“草映身”小孩就坐在草丛中。周围都是红花绿草。可以想象小儿垂钓之处使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生趣盎然。

小结:同学们从一、二两行诗中体会出了小儿垂钓的种种乐趣,能把你体会到的“趣”读出来吗?边读边想形象。(齐读,分男女读。同桌一起读,一个读一个做做动作。)

⑵出示第三、第四行

①小孩正在专心致志的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大声向他问路,你是行人,你会怎么问呢?

②小孩心里又会怎么想呢?(“怕得鱼惊”一个怕字巧妙的写出了小孩当时的心情)从哪里读到的?一起来读一读。

③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他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手势?(嘘,别过来!当心吓跑了我的鱼儿)(嘘,悄悄过来,我再告诉你,别大声说话,当心吓跑了我的鱼儿)

诗里的这个小孩子儿,也和你们想得一样,所以向着问路人远远的招手,不回答他。(板书不应人)

你们这群小家伙真机灵呀!咱们一起来读读。当心别吓到你的鱼儿!

(提示小声)

孩子们,读了这首诗,你喜欢这个小孩儿吗?为什么?

(喜欢,因为这个小孩很可爱)(板书天真可爱)

3、现在我们再来读整首诗,注意读出其中的情趣来。

4、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感受到了小儿垂钓的野趣、乐趣。

四、再读巩固、试背诵:

1、咱们刚才学会了按照咱们理解到的内容,加上自己的感情读出来。

2、古人吟诗是自我陶醉的体现,吟的时候喜欢摇头晃脑。同学们在吟诗的时候,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头晃脑地读一读。

3、不仅可以这样读,咱们还可以把它编到歌曲里,唱出来。老师改了一个想不想听听?下课以后同学们也可以把诗歌当成歌词,编进你们喜欢的歌曲里。

4、现在老师想要考考大家,会背这首诗了吗?一起来试一试。

看来咱们班的同学们个个聪明能干,掌声送给自己!

五、古诗拓展

1、学习了《小儿垂钓》这首古诗,大家都陶醉在了童趣之中,其实古诗中写童趣的诗还不少,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两首诗。

【村居】

高鼎

草长鹰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请同桌两个小朋友共同选择一首古诗好好的读读,体会体会诗中小朋友快乐的心情。

六、作业。

诗歌学习完了,给同学们留一个作业: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诵:把这首古诗学着古人的样子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编: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3)演: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古诗内容,想象小男孩学钓鱼时可爱姿态及路人问路时转们、专注神情。

2、培养幼儿学古诗兴趣,学习有感情朗诵古诗。

二、活动准备:

课件动画图片、诗句卡片、轻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引出古诗

1、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小儿垂钓课件)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幼儿举手自由讲述)

师:刚才小朋友观察很仔细,讲得也很好,你们刚才讲连起来,就是一个很有趣故事,你们想不想听?

讲故事:一天早晨,有一个小放牛娃起床后,没有洗脸,头发也没梳就急急忙忙来到小河边钓鱼,他随意坐在长满莓苔石头上、身旁边还长了些草,正当他专心致志钓鱼时,一位过路人远远地向他问路:小孩子,到王家村怎样走?小孩急忙向他摇摇手没有回答他,因为他怕响声把快要上钩鱼给吓跑了。

刚巧这个有趣情景给一位写诗人看见了,他立刻就写出了一首好听诗。我们一起来听一遍。

(二)欣赏古诗

诗画欣赏一遍

提问:刚才听到这首古诗题目是什么?“小儿垂钓”是什么意思?

我们再来听一遍,仔细听好这首诗有几句,都讲了些什么?

老师有感情朗诵一遍。(幼儿在回答时,同时出示诗句)

(三)分句理解诗意

1、“蓬头稚子学垂纶”谁知道“蓬头稚子”是什么意思?(刚才看到动画里小男孩头发怎么样?“蓬头稚子”就是指这个头发很乱小男孩。“学垂纶”就是学习钓鱼意思)

2、“侧坐莓苔草映身”谁来说说这句话讲了什么?

指导朗读:你觉得古诗里小男孩可爱吗?我们一起用喜欢他语气来朗读第一句和第二句。

3、“路人借问遥招手”请小朋友讲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孩子正在紧张盼望着鱼儿快快上钩时候,谁走了过来,他想干什么?小孩子又是怎样做?)这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

4、小男孩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害怕吓走上钩鱼儿,所以不回答那人问话)读这句话是声音应该怎样?(轻点)

想象第四句:小孩怕什么声音吓走小鱼?(除怕路人问话声,脚步声、还怕什么声音呢?(害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

师:我们一起用好听声音连起来朗诵(集体朗诵)

5、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边做动作边朗诵。

我们除了用动作来古诗外,还可以用那些形式来表现古诗呢?

好,现在就用吟唱方式来唱唱我们今天学古诗吧,我们可以用哪首歌来为这首古诗配音。《小孩不小歌》幼儿唱古诗。

结束:小朋友唱得真好听,回家把这首古诗唱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1、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自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同学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同学心智生长。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协助同学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同学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同学才干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在本课中我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引领同学读出诗句背后的情、爱、味。

【预设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乡村四月》的大意。

2、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3、引导同学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同学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

以同学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相机引导。

【教学流程】

一、课题的导入

五一长假即将来临,你想外出旅游吗?老师带你去一个地方(多媒体展示乡村田园风光),你们觉得这里怎样?(美)乡村的景色确实美,但乡村四月更美,今天我们就跟翁卷一起走进田园,走进《乡村四月》,感悟农家生活吧!板书并朗读课题

解题:四月指农历四月,即春末初夏的季节。

二、初读课文,感音韵

(过渡)在朗读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古诗怎样读比较好?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等)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1、同学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文),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正音

(请这位同学浪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否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同学评价,教师根据时机进行指导。(他读得真……….)(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一遍)

3、全班齐读。

三、潜心会文──明诗意

(过渡)听,你们读得多好啊,在读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字句吧,怎么办呢?

同学考虑回答。(查工具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同学或老师)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假如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1、同学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请我们同桌两位同学互相交流,先说自身读懂的句子,再向对方请教不清楚的地方)

2、同桌交流,我能自身读懂那些句子?还有那些不理解的。

(现在我们全班一起交流,我读懂的句子是,我不理解的是)

3、全班交流:我们自身读懂的句子是我还没有理解的地方(在交流中引导归纳1、2句写景,3、4句人)

(瞧,我们的小朋友多能干啊,谁来用自身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呢?)

4、请同学用自身的话说一说全诗的大意。

(我们的同学语言组织能力真不错,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诵全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5、全班根据对诗大意的理解,齐诵古诗并想象画面。

四、依样画葫芦──悟意境

1、(过渡)四月的乡村,是诗的世界,假如请你们给本诗1、2句配一副画,请你说一说你准备用上那些色彩画什么?并说出你的理由。(出示句子:我准备用(色)画,因为)

引导同学从“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等感悟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生机勃勃,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农家生活多姿多彩。由主要的绿和白体会到乡村四月的清新明丽。随机板书:清新明丽

2、(过渡)绿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四月的乡村,还是童话的故乡,假如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田园交响乐,你能听到那些呢?(出示句式:我仿佛听到的声音)

同学从诗中找对声音描述的意象来回答。

(布谷鸟的叫声、下雨的滴答声:联想到四月的播种最佳时节;采摘桑叶的唰唰声、蚕吃桑叶簌簌声,水田插秧哗哗声用“才”和“又”交织在一起,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乡村四月”劳动的确实紧张、繁忙,

⑴他们的忙的为了什么呢?

同学考虑回答

⑵此时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高兴、喜悦)可见人民生活是怎样呢?(幸福)人民喜欢劳动,对生活充溢希望可见农家人勤劳(随机板书:幸福勤劳)

⑶作者这样写,他此时的心情会这样呢?他主要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五、浓缩乡村四月图,提升情感

(过渡)一幅田园画,一曲交响乐,把我们带进世外桃源,闭上你的眼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乡村四月的美景吧

1、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望江南》,渲染气氛,(教师诵读)引领同学在想象中进一步加深体会,

2、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睁开你的'眼睛,看眼前是什么?你能读出一份向往与感动吗?同学看画面一起朗诵(生读)

3、瞧,同学们被田园风光迷住了,此时此刻,你能看着画面,把《乡村四月》背诵出来吗?(同学看画面,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过渡)乡村的四月是繁忙、紧张的,但是繁忙、紧张的背后隐藏着农家人民的幸福与喜悦;其实农家的生活恬静、幽雅、祥和的一面,他照样写着农家人的幸福,请看李万年先生的这幅作品,他真实的反映农家的生活恬静幽雅、祥和的一面,你能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一段话吗?假如你是一个敢于挑战的小朋友,还可以一两句诗,和翁卷老先生比一比。(出示画面)

1、同学独立写,教师巡视并指导。

2、作品展示与交流。

七、总结

四月的田园是美丽的,农家的生活无论是繁忙、紧张,还是恬静幽雅的,都写满了农家儿女的幸福与追求,本课下一首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和词《渔歌子》也是与田园生活有关的,请你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更深的感悟农家生活。

板书设计:

景美清新明丽

(宋)翁卷

人忙勤劳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