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小班数学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小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初步感知圆形的主要特征,能从许多图形或物品中找出圆形。
2、能够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泡泡水,百宝箱
3、各种形状的实物,各种形状的食品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吹泡泡导入活动
师: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可爱的瓶子(出示瓶子)请你猜一猜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吹泡泡)刚才老师吹出了什么?(泡泡)再到幼儿身边吹泡泡,问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啊?
师:泡泡是圆圆的,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泡泡(出示课件泡泡),它们是什么形状啊?我们一起伸出小手来画一画,圆圆的,它还有个非常好听的的名字叫圆形。
大家一起来和圆形宝宝打个招呼吧:圆形宝宝你好!
二、基本部分
1、通过看、比、玩等方式引导幼儿自由观察,初步感知圆形的主要特征。
(1)找一找:通过观察找出圆形的实物
师:圆形宝宝来和大家做朋友了,它想考考小朋友。
师:这里有许多东西,它们有的是圆形的,有的不是圆形的,圆形宝宝出的难题是要小朋友们找出圆形的东西。找到后拿着它告诉大家:我找到了圆形宝宝。(教师可示范)提问:你找到了什么?它的哪里是圆的?(说出哪里是圆的)这些东西是圆形吗?(不是,回答出不是圆的即可)
(2)比一比:比较圆形的东西和不是圆形的`东西的区别
师拿出一个不是圆形的东西,它是不是圆形的东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请小朋友找一个不是圆形的东西,和你手中的圆形宝宝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师适当指导幼儿摸一摸角)
师总结:圆形宝宝都是圆圆的,没有尖尖的角。
(3)玩一玩
让幼儿自由玩一玩自己喜欢的东西,教师指导幼儿如何玩,适当拿不同形状的实物让幼儿感知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其他形状的物体不能滚。
师:还想和各种图形宝宝玩吗?那我们再和它们玩一会吧!(幼儿在音乐声中玩玩具)
师:图形宝宝有点累了,把它放回去休息一下吧,小朋友们也回去坐吧。趁着圆形宝宝休息,我们轻轻聊会天好吗?
师提问:刚才看你们和圆形宝宝玩的好开心哦,我想知道你们是怎么和圆形宝宝玩的?(滚)师总结:原来圆形宝宝圆圆的,它还可以滚呢!
2、捉迷藏游戏,让幼儿尝试在图上找出圆形
师:圆形宝宝很调皮,它们滚呀滚,跳啊跳,咦,怎么不见了,到哪里去了呢?(出示许多圆形宝宝滚动的课件)
师:原来调皮的圆形宝宝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我们一起来把它们找出来好吗?(出示场景图)
师示范:老师找到一个圆形宝宝了,它藏在太阳里,太阳是圆圆的,小朋友,你们找到了吗?谁能告诉大家?(幼儿说到一个图片点击出现大图)
3、迁移经验,说说生活中与圆形相似的物体
师:小朋友的眼睛真尖,圆形宝宝藏啊藏,它不藏在这里了,悄悄告诉你们哦,我刚才看见它偷偷藏在我们身边了,我们生活中也藏着圆形宝宝呢!看,纽扣是圆圆的,你们还能说说哪里藏着圆形宝宝吗?(师点课件总结)
三、结束部分
师:今天小朋友表现都很棒!找到了这么多圆形宝宝,为了奖励你们,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出示百宝箱)哇,原来是许多好吃的!你们想吃吗?客人老师说东西吃多了会肚子疼,既然今天你们认识了圆形宝宝,就请你们每人找出一个藏着圆形宝宝的东西,到后面送给客人老师看,说说你们找到了什么形状的好吃的,找对了才送给你哦!
小班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感受4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点数到4。
2、启发幼儿对数的兴趣和体验数数的快乐。
教学准备:
1、自制教具小拖车(3节车厢)
2、实物教具:水果,香蕉 苹果 葡萄 梨等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生问好!
1、导入: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小拖车,还有好听的。小朋友要认真听故事,就知道小拖车能干什么用了,(出示小拖车)
2、复习:3以内的点数:让孩子数小拖车有几节车厢。
二、基本部分
尝试学习
1、讲故事:《三只小猪》第一部分,重点引导幼儿帮助小猪捡水果。
(1)老师讲述故事,讲到“走近一看,原来是黄黄的香蕉”时就问幼儿:“猪老大发现香蕉,不知怎么办?孩子们快帮帮猪老大吧!
(2)动手操作:一个一个数香蕉,1 2 3 4 一个一个装进小拖车、老师引导孩子数数“一个 两个 三个 四个。”
2、当故事讲到“他爬上数一看,啊!有几个红苹果!”时引导幼儿说出“怎么办”?(我们一起帮猪老二数苹果,装苹果。)重点引导一个 两个 三个 四个手口一致点数。
3、他们有继续往前走,小猪第第发现了什么呢?出示紫色的葡萄。小朋友都很聪明,再帮猪小弟数葡萄好吗?引导孩子动手点数葡萄 再装进小拖车里。
4、游戏:我会骨碌碌
孩子们真能干,三只小猪在你们的帮助下,捡到了满满一车水果,他们高兴的跳起来了,我们和小猪一起做做运动吧!“骨碌骨碌1,骨碌骨碌2 骨碌骨碌3 骨碌骨碌4、”边说儿,歌边作动作,让小手表示数字。引导孩子扩散思维。
三、结束部分
游戏中巩固练习
1、引导幼儿进入表演游戏情景,巩固学习的`知识。
谈话:看看满满一拖车的水果,就知道孩子们有多棒,让我们能干的小手在帮助小猪把水果送回家好吗?(找个别孩子拖着小车走在前面,其余幼儿跟在后面绕活动室走一圈。) 小猪家到了。(活动)
2、小猪奖励小朋友吃糖葫芦:让孩子数各种颜色的算祝珠、(点数练习)
3、我们能不能帮助小猪把这车水果卸下来呢?
帮助小猪卸水果:重点练习手口一致点数到4、
4、小结:孩子们,你们真能干,帮助小猪运回来这么多的水果,小猪很开心,你们高兴吗?(高兴)为我们加油吧!引导孩子欢呼“呀”!跟老师到外面休息去啦!
小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景,鼓励幼儿大胆运用各种感官来感知同一物体中的“最大”和“最小”,并试着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2、在游戏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活动准备:
碗、小勺、自制手套(各色)、熊爸爸的一家
活动过程:
一、游戏“去小熊家做客”,初步感知“最大”和“最小”
1、认识熊爸爸的一家,说说谁是最大的?谁是最小的?
2、游戏“我是熊爸爸,我是最大的。”、“我是熊宝宝,我是最小的。”
二、游戏“给熊爸爸一家送碗”,在游戏中学习运用“最大”和“最小”进行操作
1、出示三只碗,说说哪只是最大的?哪只是最小的?并让幼儿找一找,说一说。老师示范,引导幼儿边送边学说“最大的碗送给熊爸爸”、“最小的碗送给熊宝宝”。
游戏:“送碗”,提醒幼儿会边送边说一句话。
2、集体验证,帮助幼儿巩固对“最大”和“最小”的认识。
三、游戏“送小勺”。
1、每人一份小勺(三把),请幼儿找找哪一把是最大的?哪一把是最小的?提问:哪一把勺子送给熊爸爸?哪一把勺子送给熊宝宝?并请幼儿将三把勺子排排队,。
2、幼儿操作,提醒孩子能边送边说一句话。
3、集体验证。
四、游戏“送手套”,经验拓展。
1、拿出三只大小、颜色都不同的手套,提出送给熊爸爸的要求,请孩子在说说找找中知道两只手套要颜色大小都一样才能送给熊爸爸。
2、幼儿送手套。
小班数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我们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小班的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们喜欢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动作,喜欢与小动物有关的故事、游戏。同时,我们小班的小朋友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积累了一些常见动物的感性知识。因此,本次活动以孩子熟悉的、喜欢的小动物为学习对象,目的是为了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是关注了孩子的已有经验。
我们知道,情景创设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能让孩子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尤其是小年龄的孩子,特别适宜在情景中学习。因为他们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喜欢生动活泼的对象,喜欢游戏,他们的世界是“童话”的世界,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一切都是可以对话的。因此,在活动中我已孩子熟悉的动物为主角,为孩子们创设有趣的情景——小动物坐火车来做客、给小动物送礼物,让幼儿数数小动物、分辨前后、初步感知序数,同时让幼儿在情景中学习说话——先做后说,活动让孩子在情景中学习,把学习目标隐藏在情景之中,淡化学习目标,弱化学习难度,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的兴趣。
活动目标:
1、 在情景中尝试1—4数数、感知数量、前后、序数。
2、 初步了解动物与食物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进一步亲近小动物。
活动准备:
1、 小动物形象:小猫、小狗、熊猫、小兔;火车背景图;
2、 篮子4只;小鱼、虾、骨头、竹笋等图片。
活动过程:
一、师:
1、吴老师有好消息告诉你们,你们想不想听?今天呀,小动物要和我们小班的朋友一起玩,你们高兴吗?(高兴)
2、呜……卡嚓、卡嚓,听,是什么声音呀?(火车)哦,原来小动物是乘着火车来啦!
3、 让我们和小动物打个招呼吧:小动物,你们好!
二、师:
1、我们来看看来了哪些动物朋友?(先3位,再兔子,再请出1位。)
2、一共有几位朋友呢?让我们来数一数。(4)
3、谁坐在最前面呀?谁在最后面呀?
4、小狗的前面是谁呀?后面呢?
师:
1、请小动物下车好吗? 逐一拿下小动物。
2、小动物排队排得真整齐呀!谁排在第一呢?第二是谁呢?……
三、师:
1、来了这么多朋友,你想请小动物吃什么好吃的东西呢?和边上的朋友说说。
2、幼儿自由讲述。教师在过程中问问个别幼儿,师生互动。
3、你们知道动物朋友喜欢吃什么呢?
4、总结:你们真聪明知道动物朋友喜欢吃的东西,原来小猫喜欢吃鱼和虾,小狗喜欢吃肉骨头……
5、你门想不想给小动物送他们喜欢吃的东西?老师也给动物朋友准备了礼物,这些礼物都藏在教室里的某一个地方,我们把它找出来好不好?记住,找的时候要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找到了什么?
6、老师示范找礼物,并讲清楚在什么地方找到什么。
7、幼儿找礼物
8、你在哪里找到了什么东西?这是谁喜欢吃的呢?
四、师:我们把礼物送给小动物好吗?送的时候要和动物朋友说说好听的话。
幼儿:给小动物送礼物。
师:让我来看看,小猫收到了哪些礼物?小狗……检查结果。小动物们真高兴,谢谢我们小班的朋友!
五、师:小动物要回家了,让我们和小动物说再见!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