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2025/11/19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篇1

《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一、善于发现,激发兴趣

学生在家里呆了两个月,生活随意,注意力不集中,为了吸引学生,上课伊始,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谈发现。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一个接着一个的谈着自己的发现,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学习兴趣有了,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文本铺垫了基础。

二、自主识字,指导写字

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本课的`生字较多,涉及的新词语也比较多。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认记。比如,要求会写的生字中有3个是形声字,“蝴、蝶、铜”,就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识记这些字的字音、字形。“傣”读dǎi,不要读成tǎi;“昌”是翘舌音,不要读成cāng;有些字的笔画较多,比如,“戴、舞”,要引导学生注意笔画、笔顺,避免写错。在指导书写方面,除了指导难写的字外,其他的都放手让学生在课后去掌握。在生字的学习中,我只重点和大家学习两个字“舞”和“戴”两个难字,其余的几乎略过不说.看到孩子们的作业交上来时,我发现大部分孩子能够写正确,而且书写特别认真,只是个别孩子书写的质量不高,写得不漂亮。写一手好字,是语文课应该追求的,应当是每节课都必须要的。

三、以想促悟,悟中朗读

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对于边疆的民族小学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读书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们读得很流利。”有的说:“他们读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他们读的绘声绘色。”……

又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鸟、树枝,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今天学生理解到位,朗读到位。

开学第一课,难免会有遗憾,自我感觉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不够精炼,问题不够明确。今后要细心斟酌、精心设计教案。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学习!今天有部分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发言不够积极,我相信学生也会慢慢进入状态的!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篇2

巧用体验移情朗读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因此,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自豪、赞美的感情来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刚开始,我用提问的形式问学生:“那些民族小学的.同学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学校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加上生活区域与时空和课文所写的内容有差距,因此对课文所写内容没有多少感受,所以朗读起来感情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如何引导呢?

看到一名学生带来的一套白族服装,我灵机一动,马上在她耳边耳语了一番,请她套上这套服装。当她再次出现在全班同学面前时,立刻传来一片赞叹声,我看到,自豪与喜悦也漾在了她的脸上。我马上提议:“你能用现在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片断吗?”她有了新的朗读体会,果然读得声情并茂。接着,我又让在坐的全体同学用刚才发自内心的赞叹体验来朗读课文,他们也读得入情入境。由此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感。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篇3

【实录】

师:民族小学的小朋友是怎样上课的呢?请你想象一下,先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后,交流)

生: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上课很认真。

生: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不受外面蝴蝶这些的影响。

(学生深入不了,只是停留在表面)

师:老师给你们几个提示,帮助你打开想象的大门。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

(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

生:老师在讲课,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讲。

生:老师提问时,同学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就像一片小树林。

生:他们读课文的声音就像音乐一样美妙。

【反思】

学生的想象能力是非常丰富的,关键在于怎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怎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这堂课上,一开始,学生的`思路没有打开,他们的回答就停留在同学们上课认真上,虽然意思没错,但是没有内容,比较肤浅。

经过适当引导之后,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他们想象的空间更大了,说出来的内容马上就不一样了。他们思考的范围更广了,思考的深度也逐步加深。有人想到了老师听讲的时候,同学们怎么样;有人想到老师提问时,同学们怎么样;还有同学想到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怎么样等等。虽然谈不上精彩,但至少孩子有进步了!

不要不舍得花那三四分钟,多一份合适的引导,多花一点点的时间,可能就是让人欣慰的进步。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篇4

一、初读课文题目时,我问孩子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孩子们的回答似乎不令我满意,接下来我问孩子们,如果是“我们的第八小学”应该怎样读?

生1:“应该用自豪的语气读。”

生2:“应该用赞美的语气。”……

(看来教学中当遇到孩子不清楚的问题时,教师能及时地调换与孩子的生活相近的问题,这样会非常方便孩子理解,课文上所描述的一所民族小学,与孩子的生活距离远,文中作者孩子所要表达的情感孩子更是难以自悟,教师架设了一个与孩子生活贴近的桥梁,那么这个难度便不攻自破了。)

二、教学中我接着描述,民族小学与我们第八小学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不同的地方吗?并且我给孩子们例举了课文在第一自然段中描述的一个不同,孩子们就在自己的默读中寻找其它不同了,读过后我们交流的时候归纳出两所学校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多民族,二是周边环境的不同。这样孩子零碎的'思考就更有整体性。三年级的教学的关键就是对课文整体的把握,怎样把这一教学重点细化到自己的平时教学中,值得我深入思考。

三、我问,这所民族小学与我们古寨小学这样的不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所学校你会选择哪个词?孩子们回答出了:与众不同的学校、特殊的学校、美丽的学校、有趣的学校等。这其中有很多词语都是我在备课中不曾想到的,比如:与众不同,我惊佩孩子的领悟力。

四、教学快结束时,我让孩子找课文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生1问:这个学校的学生是各民族的孩子,那么他们来到学校怎么交流呢?

生2问:各个民族之间住得很远,那些小学生去民族小学不是很远吗?

(以上两个问题表现出:孩子是以孩子的角度在提问,他们站的角度是如果我是一名民族小学的学生我会遇到什么疑惑,提出的问题自然也是教师所不曾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