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问答歌》
微文呈现整理的大班教案《问答歌》(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大班教案《问答歌》 篇1
活动目标:
1. 了解诗歌,并感知问答歌一问一答的格式特点。
2. 在对诗歌的理解基础上,尝试多种形式的诵读。
3. 乐意参与诗歌表演,体验与同伴共同学习的快乐。
4. 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增强他们的表现力。
5. 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肢体表现能力。
活动准备:
1. 与诗歌相匹配的图片、表格和背景图。
2. 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引导幼儿观察壮族人的图片并谈论,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示范
教师完整演示《问答歌》并鼓励幼儿谈论和分享自己的感受。接着,教师再次演示,并引导幼儿识别和理解诗歌的问答特点。
三、表格匹配
出示表格,并引导幼儿根据图片特征进行配对,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四、诗歌诵读
教师引导幼儿诵读诗歌的第一段并识别出问答特点。接着,教师揭开第一段问题部分,鼓励幼儿猜测和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诗歌意思。最后,教师演示完整的诗歌并引导幼儿一起诵读。
五、活动总结
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与幼儿一起分享感受和体验。
1. 引导幼儿猜测创编第二段“问”的部分,并学习诗歌第二段。
教师:(揭示第二段的问题部分)换成了什么图案?你猜这代表什么意思?那个圆圆圆在天上是什么?而水边的圆圆呢?(幼儿根据猜测把相应的`图片填入答案部分的空格中)能不能说出一句好听的话?让我们一起来说一遍!
2. 引导幼儿猜测诗歌第三段。
教师:(揭示第三段的问题部分)这是什么形状?还有一句话好像少了,你猜它是什么?(幼儿根据猜测把相应的图片填入问题部分的空格中)谁来当一次小老师提问?你也来试试!什么方方方在天空中?什么方方在水边?(幼儿根据猜测填入答案部分)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教师小结:你们真聪明,很快就找出了所有的答案!
3. 多种形式诵读诗歌,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活动。
教师和幼儿一起完整地诵读这首有趣的《问答歌》三遍:第一遍,教师和幼儿一起念诵;第二遍,教师和幼儿轮流念问和答;第三遍,男孩和女孩交替念问和答。
教师:你们还想用什么方式一起来念诵这首歌?(男孩和女孩分别进行念诵)
4. 使用圆舞板念诵诗歌。
教师:看来你们在这方面也是非常擅长,这次我要增加一些难度,请认真听,然后告诉我,这次我念的歌有什么特别之处?你是否能像我一样,在“嘿,尖上天”的时候回答我?
5. 教师用歌唱形式来表演诗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热情。
教师:你们念得真好!我看到有些小朋友一边诵读歌词,一边配上动作,真是太有趣了!
教师:告诉你们哟,这首歌是壮族人唱的!今天我们也请到了一位壮族的大哥哥,看看他是怎么唱这首歌的。 (老师表演壮族对歌)
6. 师幼一起表演诗歌。
教师:你们想要和我们一起表演对歌吗?你想和谁一起唱呢?站在线上准备好,唱出响亮的声音,让后面的老师都能听到哦!
诗歌:
《问答歌》
什么尖尖尖上天?
什么尖尖在水边?
宝塔尖尖尖上天。
菱角尖尖在水边。
什么圆圆圆上天?
水边有什么东西是圆圆的?
天空中太阳是圆圆的吗?
水面上的荷叶也有圆圆的形状。
天空中有什么东西是方方的?
水边有什么东西是方方的?
放飞的风筝可以看到方方的形状。
水边常常会有巨大的渔网,形状也是方方的。
课后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儿童,让他们始终是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起到他们的朋友、支持者、合作伙伴和导师的角色,这样可以创建一个宽松、愉快、亲切的氛围,促进儿童的参与感。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发挥想象,让他们自己实践和创造,感受音乐的内涵,增强交流和情感联系,提高合作和协调能力。这也是未来所有课程的目标。
小知识:问答是一个提问和解答的过程。
大班教案《问答歌》 篇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问答歌的形式并学会问答歌。
2、认读汉字:蜗牛、壁虎、熊猫、袋鼠。
【活动准备】
1、4幅图片分别为:蜗牛、壁虎、熊猫、袋鼠。
2、汉字卡片:蜗牛、壁虎、熊猫、袋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早上,老师接到了“小问号”豆豆打来的电话,他说它遇到难题了,想请小朋友们帮忙。问题是这样的,小朋友首先听一听:
什么叫牛不是牛?什么叫虎不是虎?
什么叫猫不是猫?什么叫鼠不是鼠?
1、豆豆一共遇到了四个难题,第一个难题是“什么叫牛不是牛?”是一种动物,这种动物的名字里有一个“牛”字,但它不是“牛”,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它是什么小动物?(幼儿自由讨论,可请个别的幼儿回答问题:师:小朋友,你认为会是什么动物呢?指导幼儿回答我认为……)好,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你认为的动物。(出示图片“蜗牛”)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动物呀?幼儿:蜗牛教师:哦,对了,原来是蜗牛,你们猜对没有呀?
教师小结:蜗牛是一种软体小动物,它的虽然力气小,却能背着自己的房屋走路,它很厉害哦!那“小问号”豆豆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回答它呢?(蜗牛叫牛不是牛,教师可提示幼儿完整回答:什么叫牛不是牛?)
2、好了,豆豆的第一个问题有答案了,我们接着第二个问题,请小朋友仔细听,豆豆的第二个难题是“什么叫虎不是虎?这种动物的名字里有一个“虎”字,但它不是“虎”。小朋友想一想是什么动物呢?(幼儿自由讨论,可请个别的幼儿回答问题:师:小朋友,你认为会是什么动物呢?指导幼儿回答我认为……)我们一起看看它到底是什么动物?(出示图片“壁虎”)
教师小结:壁虎是一种爬行动物,身体扁平;非常喜欢在墙上爬,专吃蚊子、苍蝇;当它遇到敌人的时候会断掉尾巴逃走,尾巴断了以后还会长出新的尾巴。那“小问号”豆豆的第二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回答它呢?(壁虎叫虎不是虎。)
3、豆豆的第二个问题也有答案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豆豆的第三个难题是“什么叫猫不是猫?”这种动物的名字里有一个“猫”字,但它不是“猫”。小朋友再来想一想,他会是什么动物呢?(幼儿自由讨论,可请个别的幼儿回答问题:师:小朋友,你认为会是什么动物呢?指导幼儿回答我认为……)我们一起看看它到底是谁?(出示图片“熊猫”)
教师小结:熊猫是我们国家的国宝,它住在深林里,竹子是它最喜欢吃的食物。好了,“小问号”豆豆的第三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回答它呢?(熊猫叫猫不是猫。)
4、小朋友再仔细听豆豆的最后一个难题:“什么叫鼠不是鼠?”这种动物的名字里有一个“鼠”字,但它不是“鼠”。小朋友动动小脑筋,它会是什么动物呢?(幼儿自由讨论,可请个别的幼儿回答问题,师:小朋友,你认为会是什么动物呢?指导幼儿回答:我认为……)到底是什么动物呢?(出示图片“袋鼠”)
教师小结:袋鼠的肚子上有一个口袋,它的小宝宝常常被装在袋子里,它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很可爱的袋鼠。“小问号”豆豆的'第四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回答它呢?(袋鼠叫鼠不是鼠。)
二、认读汉字:
蜗牛、壁虎、熊猫、袋鼠。
图与文字相对应,引导幼儿认读汉字。
好了,小朋友下面我们一起学一学它们的名字吧。(出示汉字,相对应的图卡下面。)
三、学说儿歌:
《问答歌》。
总结:刚才“小问号”豆豆悄悄地告诉老师,它说谢谢小朋友帮它解决了难题,它把这些难题编成了一首好听的问答歌。那什么叫问答歌?就是先提出问题,再回答。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就叫做问答歌。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问答歌。
问答歌
什么叫牛不是牛?蜗牛叫牛不是牛,
什么叫虎不是虎?壁虎叫虎不是虎;
什么叫猫不是猫?熊猫叫猫不是猫;
什么叫鼠不是鼠?袋鼠叫鼠不是鼠。
1、教师将问题与答案连起来,示范说一遍。
2、跟读。幼儿跟教师一起学说儿歌。(带读三遍,注:带读前注意要报儿歌名称)
3、让幼儿将问答歌完整地读一遍。
4、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问答。
比如:
师:什么叫牛不是牛?
幼:蜗牛叫牛不是牛。
小结:小朋友说的都非常的好,真棒!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好听的儿歌“问答歌”,小朋友说的非常好,希望小朋友回家后,让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起来猜一猜,看爸爸妈妈能回答出来吗?好吗?好,小朋友们下课!
大班教案《问答歌》 篇3
设计意图:
这首歌《什么结果一串串》选自《刘三姐》选曲,是广西壮族的山歌,曲调优美,朗朗上口,其问答式的山歌对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供幼儿创做新歌词,培养幼儿善于思考,并勇于接受挑战,互动合作的空间很大。这首歌是将成人歌曲改编为儿童歌曲的`又一次尝试,让幼儿尝试自己填词,尝试自己将谜语匹配到已经熟悉的歌曲旋律之中,体验和分享成功与合作的快乐。
活动目标:
1、通过猜谜语游戏,感受山歌对唱的特点,并体验对唱山歌的乐趣。
2、探索与歌相匹配的图片,理解、记忆歌词。
3、尝试看图谱创编歌词,能主动大胆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水果图谱一张(由水果叶子背景图和活动的水果贴片组成,有葡萄、香蕉、石榴、菠萝。)
2、动物图谱一张(由山、树等自然背景图和活动的动物贴片组成,有大象、小兔、袋鼠、燕子、蜗牛。)
活动过程:
一、唱山歌猜水果名称——熟悉歌曲旋律,了解问答歌的形式。
1、教师出示图谱,以问答歌的形式引入歌曲,教师唱问句,边唱边问,如:“什么结果一串串”等。幼儿口头猜出四种水果的名称。
2、教师出示四种水果图片供幼儿选择,匹配相应的歌词。幼儿边看图谱,边尝试演唱歌曲。如“葡萄结果一串串”。
3、通过教师与幼儿对唱的形式练习延长歌曲。
4、以对山歌比赛的游戏形式,开展男女幼儿对赛山歌活动,男女幼儿轮流回答。
二、创编歌曲《什么动物你猜猜》。
1、教师出示背景图和动物图片,“森林中要开联欢会,动物们想请大家把它们也编到歌曲中去”。
2、教师创编一个动物的谜面,如:“什么尾巴像剪刀”,请幼儿尝试直接与教师对唱。
3、幼儿分成四组,每组幼儿商量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创编歌词。如:幼儿选择大象图片,可创编歌词“什么鼻子长又长”或“什么耳朵像扇子”等。
4、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演唱本组所编动物歌词,其他幼儿唱出相应的答句。
5、四组幼儿代表依次演唱本组所创编的歌词,连成一首问答歌,其余幼儿自由跟唱。
6、尝试用师生对唱、分组对唱、男女声对唱等合作形式演唱歌曲,并鼓励引导幼儿运用体态动作来表达歌词。
7、教师向参与对歌活动的幼儿抛发绣球,以示鼓励。
三、课后延伸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到户外把所见事物编成问答歌。
大班教案《问答歌》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和表现歌词内容的变化,通过音乐活动享受快乐体验。
2、学习如何清晰、准确地表达,以及如何做到准确地倾听和回答问题。
3、通过学习唱问答歌,培养幼儿们用歌唱的形式来进行交流的能力。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录音机、大象和白兔的毛绒玩具以及其他小动物的玩具。
活动过程
第一部分
通过激趣游戏“我问你答”,引导幼儿用语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先让小朋友思考一下,哪种动物的鼻子最长?教师可以出示大象毛绒玩具,边操作边引导幼儿说:“鼻子长的是大象,大象鼻子最最长。”再让小朋友思考,哪种动物的耳朵最长?教师可以出示毛绒玩具小白兔,边操作边说:“耳朵长的是白兔,白兔耳朵最最长。”同时,教师边唱歌边引导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提高幼儿的语言节奏感,为后续学习唱歌做好铺垫。
教师可以问:“刚才的游戏好玩吗?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个游戏唱出来呢?”
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唱问答歌,这个过程将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欣赏歌曲、感受情感:首先让幼儿完整地听一遍歌曲,让他们说出和刚才玩的“问答游戏”有什么不同之处,并引导幼儿认识到,其实这首歌的内容和刚才的游戏是一样的,只不过这一次是唱而不是说。
在第二环节中,幼儿可以通过自主探索学习音乐的节奏。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的比喻,引导幼儿朗诵歌词,帮助他们感知语言的节奏。在第三环节中,采用集体无伴奏跟唱和分组表演唱的.形式,让幼儿整体跟唱。在第四环节,可以让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当发问者,一组当回答者,他们需要合作演唱歌曲。
在第三部分仿编问答歌中,教师可以出示不同的动物玩具,问幼儿们能否将它们唱进歌曲中。教师可以示范仿编,引导幼儿将动物唱进歌曲中。随后,让幼儿尝试仿编问句,征集答句并讨论如何回答比较合适。最后,选择一个大家都喜欢的问答句进行集体学唱。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掌握好宏观调控,调整控制好教学节奏速度,合理分配好时间。在提问时,教师应当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儿回答。
在教学反思中,我们需要尊重幼儿,让幼儿始终做活动的主人。教师的角色应当定位为他们的同伴、朋友、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主要的责任是引导幼儿去做事,然后通过实践和即兴创作,让幼儿感知音乐、培养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